彩钢房构造 2018 年三安曲林乡科考:探索独特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变迁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2018·三安曲林
写在上面
山鹰社科考队于2018年7月赴拉萨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乡进行考察。科考队成员在三安曲林乡逗留5天,考察的主要方式为采访和观察。采访涉及塘桥村和西卡下村两个村落,其中以塘桥村为主。采访对象包括普通居民、僧侣、外来务工者、公务员等,包含三安曲林乡的大部份人群。总共采访次数约30次,采访涉及人数40人左右。观察包括对自然和人文水景的观察,例如对三安曲林乡地形、植被的观察和对居民屋内布置和生活场景的观察。在对这一地区的深入了解以后,我们发觉,三安曲林乡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作用下产生了奇特的文化水景。这些文化水景即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有所衰减,并且一直有强悍的生命力。
下边,我们摘录了宗教,饮食与服装,传统建筑、色彩与装潢四方面的考察成果,希望能带你瞧瞧那种山水之南的回族乡村,领略它特有的文化和魅力。
川沙夜景→
←寺庙一角
宗教
三安曲林乡基本全民信仰藏传佛法,坐落塘桥村的三安曲林寺正是竹巴噶举的重要庙宇之一,成立于1571年。当时三安曲林寺还有山庄等寺产,并控制加波曲、隆子雄曲两大河谷,影响力甚至达到柬埔寨境内。至今日,三安曲林寺经历过损坏和重建,仍为全乡最重要的宗教场所。目前三安曲林寺的11名僧侣中,有20岁左右的年青和尚,主要活动为学经;有经师、民管会书记等中年和尚,主要负责佛寺的教学、管理等工作;还有87岁的年长和尚,始终都待在这儿,由于年纪大所以相当于和尚里的上师,但不负责讲经,独立生活。除僧侣以外,负责在卧室做菜的在家人旺堆和寺管会的工作人员都是三安曲林寺的有机组成部份。
山脊上重修的三安曲林寺,是整个村落的视觉焦点
对年青僧侣来说,庙宇就相当于中学。在学习的日子里,每晚下午五点半到六点敲钟早起,六点半开始念咒。诵经到九点吃午饭,午饭通常是肉肠等面食,面点师旺堆不用特意打算。午饭以后开始早上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诵经、讲经和辩经,其中念佛是以背念经文为目的的朗读,讲经是经师对经文内容进行阐述,辩经则是几位僧侣之间就佛教展开辩论。因为不同事生的进度不一样,教学内容不是针对所有人的,例如经师在讲解高阶段内容时,只学到低阶段的僧侣会被安排通过辩经来自学。十二点半吃晚饭,是旺堆做好的饭菜,通常会提供青菜、土豆、莴笋之类的凉菜。下午则是继续学习,直至六点半到七点吃早饭。午饭以后还须要上晚自习,僧侣会自学到十一点半再睡着。
和尚学习的内容为道教典籍,会有课本。重要的段落须要背诵,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对心灵的改变。她们会在课本上记下老师讲解的内容。这儿的学习没有考试,并且会有其他的考评形式,例如辩经,来决定一个和尚能够步入下一个等级学佛。辩经时一或多人躺卧提问,提问时要击打掌根,据和尚说这儿有脉,击打可以壮气魄,也有利健康。回答者则坐在地上,要求对所有问题对答如流,考验对佛经的熟悉程度、理解深度和灵活的思辨能力。辩经除了用于考评和尚的水平,也用于日常的学习(上文有提及)。和尚也会看课外书,满语、汉语都有。一位年青和尚说他读过小说,也喜欢读《论语》,觉得上面的话很有哲理。
点灯也是僧侣的日常功课之一。这种酥油灯背后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圆雕,文革中被遗弃,然后被重新请回佛寺
不仅古寺里的和尚,宗教也深入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哈萨克的传统节庆多为宗教节庆,并且非宗教节庆(如藏历春节、望果节)中也参杂着宗教的礼俗。在罗店村,节庆中的宗教活动或节庆活动的宗教元素普遍得到保留,大部份人在欢庆回族传统节庆,尤其是藏历春节时,还会涉及到宗教相关的活动。这是人们最普遍的进行宗教活动的机会。并且除藏历春节外的其他节庆,宗教影响并没有很普遍。诸如望果节中的宗教元素在降低。而在一些宗教节庆中,年青人因为念书的诱因也未能参与。
奶奶们仍然保持着转经的习惯。重修于三年前的庙宇坐落山下村庄的中间,成为奶奶们日常的去处
金色的石板上刻有经文,黑色的是泥制的神像“擦擦”,红色的沙子则是教徒们摆上拿来计数的
另一种几乎全民参与的宗教活动就是转山。神山崇敬原本始于自然崇敬和苯教传统,而且如今早已是藏传佛法中重要的一部份。扎日神山的胜地据传由噶举派祖师塔波拉杰的弟子杰卧•益西多杰于12世纪开创,被视为格鲁派贫道佛胜乐的宫殿,宗喀巴师徒也曾抵达朝礼。转山通常安排在五月份马铃薯收获以后的农闲时节,也有人夏天去。转山历时因人而异。通常去程三天、停留三天、返回三天。并且假如要踏遍所有胜地,则须要一个月的时间。
扎日神山附近的错嘎湖是转山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的胜地,河畔是错嘎寺和转山人的营地(图片来自网路)
饮食与服装
从采访中我们获知,这儿的午餐以炒米为主,也吃马铃薯粉做的卷饼。炒米家家户户都备着,有的出门会随身携带,用一种特殊的布袋装着。午饭和晚饭,老年人仍爱吃炒米,而大多数人以汤面、面条、炒菜为主,与满人一样。村里人从山南购入面粉,水果取自自家菜地或则村里的商店,土豆是最常见的菜,其他还有小青菜、莴笋等。肉菜则以牦牛肉为主。
入户第一天晚上,我们曾和收割稻子的村里妇女一起享用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当时我们几个球员和居民一起割完了一块麦田,时间已是九点多,妇女们才开始围坐在一起吃晚餐。他们从山坳上拿过早已烧开的淡茶,又像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掏出酥油、饼子,还有高压锅,上面是前一天早上炖好的地瓜烧牦牛肉。忽然间,麦茬地就拼出了一顿奢华版晚餐。午饭的时间大约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起早跟随爷爷外公去收谷子,之后在稻田上吃午饭的岁月。只不过,无论从人数还是晚餐的内容来看,远没有那么隆重。
农活的间隙在田地里就餐,居民正在饮酥油茶。塑胶碗、智能手机和运动鞋早已渐次成为三安曲林生活的一部份
当地人平常通常喝“拉萨饮料”,糜子酒倒是不常喝。据受访者说,糜子酒的酿制比较麻烦,经验不同的人酿的酒品质差别较大。在藏历年和重大节庆时人们就会喝自家酿制的糜子酒。但茶和牦牛奶是每家每户日常必备的,不论性别和年纪,人们都爱喝。20世纪40年代,拉萨开始出现了甜茶庄,除卖甜茶外,还卖锅贴等饼干。当时集聚在甜茶庄的,多是小贩、普通居民、卖艺的乞丐,茶客们聚在一起跳舞唱歌取乐,而有身分的优雅人士和女人通常是不光顾的,由于在当时的拉萨,在外喝水和喝酒被觉得是无家可归的人就会做的事。现今,除了家家户户都喝甜茶彩钢房构造,在西藏的各个街头都能见到甜茶庄,走入去,就有人过来问话,捧着一碗香醇,推杯碰盏间,岁月绵长而温热。
茶庄里的空气同时包含清苦的花香和浓黏的奶香
与饮食结构一样,塘桥村的着装也呈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面貌。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村里的女性(不分年纪)绝大多数都着汉族服装,衣服为T恤或衣服,下衣多是牛仔裤。盘辫子的女性很少,多数已是短发装扮。上了年龄的女性喜欢穿迷彩服、蓝短裤等朴素、结实、廉价的服饰。年青女性则热衷时髦。
中年及愈发年长的女人会穿传统藏装,梳传统的回族装束。最普遍的传统藏装为他们穿着的礼服,礼服色彩通常为黑、灰、深蓝等,而裙子正面常常镶有一块彩白色的圆形面料(称为“邦典”),平添了一丝开朗的气息。上半身通常只有奶奶会穿传统服装,中年男性比较喜欢上身穿大陆传入的服饰,可能是出于干活时穿着舒适的考虑。
老太人身着传统藏装,坐在庙宇旁的空场上。手镯、戒指和耳环都是同样温润的浅绿,如同藏着经年旧事
麦田里工作的女性即使身着西装,而且衣服的搭配愈发丰富。背景中的女人则身着迷彩服
其实没有一睹传统藏装的风采,但我们在寺院时看到了身着僧服的僧人们,本以为看着样式简单,想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来,仔细观察时却发觉黑色的僧服重重叠叠,虽然是多件大衣套叠着穿,领口处还有一圈白色针脚,给这大片绛紫色平添了一丝独特,不细看都发觉不了。想来也是,僧服构成了僧侣的外在面貌,必然会承当着向世人展示宗教特色的功能;对于宗教,虽不敢妄称,但也晓得藏传佛法教义精深,宗派诸多,这其中诸多复杂又神秘的元素,可能彰显在僧服的方方面面。
三安曲林寺僧侣身着黑色袈裟
传统建筑
青海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因而形成了种类繁杂的传统村落类型。具体到罗店村,村子地处峡谷农业区,传统村落以民房、碉房为主。因为峡谷内砂石为最容易获得的建材,大多数村落墙面由铁块垒成。在高山牧场,则有明房、帐篷等村落。塘桥村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糅合的特征,建筑的基调为石木结构的平顶民房,在一些地段,尤其是乡政府周边,兴建了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而居民自己又在原有平顶房的上方或侧方通过加盖彩钢房的方法降低建筑使用面积。塘桥村最为奇特的寺院建筑分居山顶和山下两处,采用传统建筑风格,但使用大量有宗教意义的色调和装潢,以有利的位置和巨大的体量成为村落建筑组合中不容忽略的要素。塘桥村建筑的样式和装潢风格多样,不同的建筑除了反映了村落历史上产生的不同文化层次,并且标示了不同的功能区域。村落的结构通过建筑的纹理得以加强,村落的文化通过建筑的载体得以弘扬。
民房和碉房是塘桥居民居最普遍的样式。这种村落墙面大部份是用石头垒成,侧面基本为圆形,有些建筑侧面略呈矩形,上窄下宽。房子全部为平顶,屋顶四角常常突出,插有经幡。现今屋顶上通常还插有国旗。通常来说,房子的门比较小,而阳台则大小不一。有的侧面阳台厚实,上下两层的窗框几乎相接,另一些侧面则只开特别小的阳台。门的材质有门窗、铁皮门、现代化的防盗门等,大窗大多为木框或铝合金框玻璃窗,小窗则以木围栏为窗。两到三层的碉房,底层是畜圈和伙房、库室,二层是宿舍、客房。一层的平顶房结构简单,内堂居人,外院饲养禽畜。无论是平顶房还是碉房,通常都是采用墙柱混和承重结构。藏式建筑墙体厚实,内部用木头做木柱,以“柱”作为卧室的计量单位。木柱上方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装木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性,既利于防风避暑,又易于御敌防盗。
典型的二层碉房村落,墙面由石头垒成,不加修饰彩钢房构造,而木门则涂以明快的色调。楼顶上四星红旗和经幡混居一处
塘桥村湖泊北岸紧靠马路两侧的村落多是依山而建,我们入户时常常要拾级而上。这样的建筑虽然也是山南地区的常见款式。依山而建的碉房,常常采用疏密、迭宕、附岩等办法扩大建筑面积和空间。有时,一栋房子的屋顶就是另一栋房子门前的场院;有些房子的二楼立交在街道上方,下面还可以走人。走在塘桥村窄小的小巷中,一会儿钻山墙、一会儿爬台阶,刚刚还俯视的一栋房子,一晃就俯视它的楼顶了。这样的建筑看似是受限于地形,实际上也借助地形,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有机体,房子借助山体,而房子之间又相互借助。这样的立体构造使塘桥村人得以最大化地利用土坡下方适宜居住的农地,而且将南岸愈发缓慢的台地用于农业。
两个儿子站在房顶上,而楼顶,同时也是她们的四合院
塘桥村的宗教建筑为传统碉房和楼房建筑的变形,建筑形式同样为石砌,形状也以矩形侧面、矩形平面构成。宗教建筑与普通村落的主要区别一是在于体量更大,二是装潢远比村落繁复。宗教建筑的装潢主要彰显在墙面色调的运用、屋顶的设计、帷幔的运用、转经廊和圆雕等宗教用物品以及庙宇等建筑相声的使用。这种宗教元素的加入促使宗教建筑得以在装潢朴实的村落中鹤立鸡群,成为视觉的中心。并且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宗教建筑脱胎于传统村落的本质。
山下新建的庙宇仍然保留了传统的装潢风格
现代建筑材料引进塘桥村以后,彩钢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盛行。其中彩钢房即使从建筑风格来讲与原有石砌建筑大相径庭,并且在未经总体规划和巧妙借助地形这两点上与碉房和楼房一脉相承。有的彩钢房不屈从于原有建筑,完全新建,通常不用作住宅。更多的彩钢房屈从于原有建筑,有的建于一楼两侧四合院中,有的加盖于一层或二层房屋的上方,成为最上一层,还有的悬挂于二楼两侧,下方为通道。这种彩钢房有的用于商业,如酒店、商店等,有的则为居民为降低住宅面积所建。这种彩钢房没有经过规划,排列零乱,与原有水景产生强烈的对比,同时,它们承继原有建筑依地势而建的传统,借助了本早已十分紧凑的村落剩余的空间,使村落的空间借助率进一步增强。这一特殊的文化水景反映了当地对现代技术的快速吸收和现代技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这些适应性又是通过对传统建筑技术的承继得以实现的。
防火站和大队共用这座气派的新楼,但是与她们共享这一空间的,还有一家开在彩钢房里的藏饭店
色调与装潢
从西藏到塘桥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我们所看到的藏式建筑都有着丰富的色调搭配,色彩明快而不艳丽,有的在墙面上涂擦其他颜色,有的直接裸露着建筑材料的原色,每一种都质朴又雅致。塘桥村的普通村落墙体整体多为岩石的原色,色调的运用大多在木门、屋檐等边沿部份,给人美的体会又不喧宾夺主。相比之下,西藏的建筑通体白漆再加杂色映衬的更多,整体可能是拉萨地区城乡建筑的差距。
藏式建筑中出现最多的颜色是白、红、黑、蓝、绿、黄。听说,初期彝族人民对颜色的理解更多是基于与自然的对应,如白色象征太阳,红色象征江河河流,红色象征天空等。宗教出现以后,人们对于颜色的理解有了更多文化的意味。拉萨本土宗教苯教用白、蓝、红代表妖界、地界和人界,她们觉得红色代表了善良正义,而红色象征着邪恶和不祥。道教格鲁派也有三色,即红黄蓝绿白,每一种颜色都有特殊的含意。
藏式村落的室内装潢一般也饱含了宗教元素。大部份村落楼顶还会插上五色风马旗,有的直接插在楼顶上,有的插在楼顶四角状似水塔的地方;部份建筑会在楼顶边沿放置“胜利幢”。
风马旗是厚实的岩石世界中惟一的轻盈和灵动
不仅楼顶,有的村落的左前方或则右前方会竖一根“玛尼杆”,竿子的顶端风马旗摇曳。古寺中的“玛尼杆”装饰华丽,而普通人家其实就用几根树根取代了。但风马旗的次序是都要讲求的。列车上巧遇的回族中学生告诉我们,风马旗的排列从上都下必将是红色、白色、红色、绿色、黄色,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了天空、白云、火、江河和农地。
塘桥村的房屋上头,还有一种“童话”般的装潢——小风车,安置在楼顶侧面某个位置,随着风悠悠转着。后来在西藏旅舍的窗前,蓦地发觉旁边建筑屋顶有一排红色小风车整齐地转,不知这是否是转经筒的另一种方式?
窗边的小吊扇,在等风来
专访四川宾馆的汉族老总时,我问起这儿家家户户种菜的事,老总说,居民们非常爱美,总是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他最敬佩居民的就是这一点。塘桥村乍一看是红色调的,近看,不仅五颜四色的建筑装潢很引人注目外,就数各家阳台上的花束最触动人心了。不晓得是些哪些品种,问起当地人,她们也是一脸迷惘,而且就是爱种。阳台上,走道上,最让人震撼的是,前后两栋房屋之间的横梁上,居然也摆了花。有一次在复杂的巷子里找路,一扭头就看到巷子上方摆着好几盆花,真是别出心裁,其实居民们也认为光秃秃的没意思,必要给它点颜色。
古老的碉房被花束映衬,大约是塘桥村最惹人怜爱的一面了
在村子内外的河堤边、桥上、山坡上,只要可能拉起一道绳子的地方,就会被挂上经幡。七彩的经幡在风中飞舞,居民们相信,每一阵风都念了一遍经文,为村落的万物祈愿。三安曲林寺坐落山下的正殿前有一个广场,是全村最大的公共空间。在这儿,一个红色石塔状的煨桑炉和一个高大的石塔构成了全村宗教生活的核心位置。
横越激流的铁皮桥和经幡,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上化解了山高路险的忧愁
佛寺北侧广场上的石塔和煨桑炉
煨桑炉前还有用六字真言装潢的玛尼石
杂记
在这片农地上,生活犹如一场盛大的典礼:从朗朗佛音到飘动的风马,从外套上的色调到咖啡的气息,还有依山而建的小小人家和窗口摆满的花束,每一个细节都是美丽和意象绵长的。而这一切,都深藏在高高远远的西北边地,无人知晓地自由生长。我们与它在时空中巧遇,大约也无法再重逢。那就愿我的小小村落生活越来越红火,愿现代的技术就能让你远离古老的苦难和当下的辛酸,也愿你仍可以留下现今的人情暖暖、古风绵长。
球员与当地的女儿在一起
关于三安曲林的故事还有好多,本周三(11.2)科考报告会,欢迎你来听我们分享!
二〇一八清华山鹰社三安曲林科考队
——科考报告会
/时间:2018年11月2日(礼拜五)/
19:00-21:20
/地点:二教410/
供稿|18年科考队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