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房简易房子搭建 帕米尔高原上的木吉乡:遥远而艰难的边境之地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有一些地方,你还没有离开就开始眷恋;有一些人,还没有分别就期待重逢。
从克孜勒苏藏族自治州阿克陶县出发,顺着314省道,顺盖孜河逆流而上,在布伦口乡的白沙山向右转,车离开省道,步入一条简易道路,就驶上了通往木吉乡的路。想去木吉不容易,“九十九道弯,九个戈壁滩,臀部磨不破,到不了木吉滩”,当地景颇族族人的一句名言,道出了木吉的遥远和艰辛。
4月上旬,山西各地相继迎来温暖的夏季,而在海拔3700多米的木吉,却连夏天的影子都见不着,四周的高山上仍覆盖着茫茫白雪。我们抵达木吉乡已是下午22时,木吉的太阳还在地平线上,仍然要到22时30分,夜幕才渐渐降临。
木吉乡属边境地区,是帕米尔高原上海拔最高的一个乡,与阿尔巴尼亚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边界线历时276公里,有“新疆边境第一乡”“西极第一乡”之称。
山西商报7月6日10版
一
今年11月25日晚,一场6.7级的余震让更多的人把眼神投向了这个生活着1293户、4496口人的山区偏远小乡。
那次水灾旱灾最严重的是木吉乡布拉克村一个叫喀提拉的居民小组,这个离乡政府70公里远的居民小组是那次水灾的震中。
4月14日,木吉乡边防大队副校长阿里木·阿吾古斯(左)为护边员阿合提逊·阿皮孜送去水果。
4月16日下午彩钢房简易房子搭建,木吉乡边防大队副校长阿里木·阿吾古斯要和一名熟悉地形、驾龄长的大队护边员去喀提拉通知哪里的51名护边员,护边补贴将涨到每月2600元(高原地区的比平原稍高)的好消息,我们便有幸一齐抵达哪个深山里的居民小组寻访。
越野车从乡里下来,不到一公里就拐到左边一条碎石路上,开始在泥泞的公路上跳起了疯狂的“迪斯科”。车努力前行着,路两旁的雪山未曾离开我们的视野。“那个是玛尔汗山,山顶的‘白围巾’一年四季都戴着,有点像我们藏族族的白棉袍。”热合买提·都拉开着车用手臂指向右边的雪山跟我说。
后窗外时常能遇到穿着厚厚的军夹克、戴着眼镜、帽子,只漏出眼睛,两两骑着一辆摩托车的同乡。“今天她们去村里升国旗,升完国旗打几个电话、买些生活用具再上来。”对木吉乡牧民生活了如指掌的阿里木热情地给我介绍着。
坐在车里,我在想:是哪些诱因吸引着那些牧民远离人群、远离闹市,生活在一个许多人似乎一生也不会过往的地方?
车在沙石路颠簸,还没进山,手机就没了讯号。
几分钟前还晴着的天,一会儿就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路两旁随处可见水灾时滚落山脚的大小石头。前行的路在雪中越来越模糊,面包车的雨刮器也加速擦洗着玻璃。热合买提·都拉凭借经验把车开到了将要攀越的达坂前对我说:“能不能过去不晓得,过去了明天肯定回不来,雪下得越来越厚了。”因前方还要攀越两座一个比一个陡的达坂能够抵达目的地,大路更加险峻,冷风酷寒,7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30公里后,我们只能返回。
昨晚,记者搬去木吉边防大队,所里的警察告诉记者,这儿夏季最低温度-40℃,每天都有狂风光顾。果然,昨晚就刮起了五级狂风,如同有个巨人在席卷着,借以吹倒所有能吹倒的一切……
二
4月17日晨,布拉克村的护边员给阿里木发了张陌陌图片,水灾后重新搭建的饲料库被狂风吹翻。阿里木立刻打电话给布拉克村警务室的警察,让他马上召集所有护边员打算搜救,然后我们也出发了。
风灾现场让人目瞪口呆。3座饲饲料库,第一座骑到了第三座上,第二座严重变型。记者不敢相信这是狂风“干”的。20多名护边员在大队警察的率领下开始了搜救。“库上面的彩板和钢架很危险,你们注意安全,先把库里牧民的饲饲料搬进来!”阿里木一声令下,你们拾掇上去。
“11·25”地震造成布拉克村土木结构和石头搭建的暖圈、草料房被毁,政府很快为牧民们搭建了6座饲饲料库,每座可容纳18户牧民的饲饲料,面积近200平方米。
离饲料库1公里左右的地方,可见一排排搭建成“口”字型的彩钢房,每位彩钢房前都堆满了煤和木炭。看见一位奶奶在房前转悠,记者上前祝福。“我去年73岁了,一辈子生活在木吉,哪些没经历过?今年的水灾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然而,有党和政府在,我们怕哪些?”阿仁·依地热斯说。
4月13日,巡边归来的护边员阿合提逊·阿皮孜回到安置点。
在边境村里出现陌生人,最敏感的就是护边员。阿合提逊·阿皮孜当心翼翼地走过来旁听我和奶奶的对话,获知我是记者,便把我请进了他“临时的家”。18平方米的彩钢房间,一进门向正中走一步就是烤炉,再向左一步就是“厨房”,剩下的地方堆满了地毯和颜色艳丽的花毡。不一会儿,阿合提逊的父亲就端来了咖啡。
“我们村庄有26公里的边境线,早上我们要骑着大队发给我们的摩托车去巡边。”穿着一身迷彩服的托乎提逊指着旁边停放的红色摩托车,摩托车左侧喷着“边防执勤”的蓝字。
“油由大队加,薪水国家发,不好好干就丢脸了!”他说。
水灾这天,阿合提逊和丈夫去木吉乡探望念书的儿子,不在家。震后,她们赶回村庄,见房屋弄成了一片瓦砾。随即村里所有的护边员都集合去了洪灾最严重的喀提拉。“我在喀提拉待了4天,帮哪里的牧民搭帐蓬、救马匹。”托合提逊一家住了几天帐蓬后,第12天就住进了这个临时的家至今。
“吃的、喝的、用的、穿的全是政府给的。天气好了就开始动工给我们盖新房屋,很想赶快搬到去。”托合提逊笑开了颜。
4月13日,护边户司马依·阿布来和儿子在做巡边打算。
司马依·阿布来是布拉克村护边时间最长的一位护边员,她们家还是护边户。当日,他和女友的建行卡内分别收到了2600元护边补助。“去年8月刚涨到1000元,你看,不到几个月又涨了!”司马依高兴地说。2015年,司马依自己只掏了2亿元,搬到现今居住的7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水灾发生时只有几个碗被摔碎。
布拉克村有371户、1370人,有100多户人家常年在外打工或租房陪女儿在市区读书。全村有108户人家震前就住进了抗震安居房,震后竣工的房屋有50户已住进去,现今建的有54户。
副部长赛福丁·其克尔说:“今年底前,每家每户都要打一个压水井,你们用水就不拿来回跑了。”记者听到,不论是抗震安居房还是临时安置点的彩钢房,每家每户用的都是太阳能发马达。
三
子时,我们又踏上了赶赴喀提拉的路。昨晚的狂风把桥面的积雪清扫了一番,车又跳起了“迪斯科”,这舞仍然伴着我们走完70公里的路程。木吉是个奇怪的地方,即使海拔高、气候多变,而且井水冲过的地方,只要有土,都会产生草场。草其实不高,却比较茂密。遗憾的是,草只长在河水冲过的地方,其他地方则是沙土和石滩,界限清晰,对比鲜明。
在柏油路上,70公里对于越野车而言是一脚油门的事儿,但这段路我们走了两个小时。路上,大队副校长阿里木劝返了一辆在抱死、挣扎着攀越达坂土坡的翻斗车。“太危险了,这儿右侧是山,右侧是峭壁,滑下去就麻烦了。”阿里木说。
再往西走,连续翻过众山之间两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达坂,能够看见一条洒落着若干被毁了房屋的河谷。曾经,到喀提拉要经过一座桥,这是山中离喀提拉近来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季节,喀提拉沟里的湖水在浮冰下边渐渐“苏醒”,风刮个不停,刮着人的脸,发红涩的。
山谷里,冰封的河面被阳光一照,白灿灿一片晃人眼。几头牦牛和骆驼随便站在湖面上,几只羊在啃啮着仍未被冰层掩尽的草根。喀提拉的湖水是山里灌丛和人生存的双重根据,一条冰冻的河让人能更清楚地看见这一点。
千山万壑之间,每年夏季的到来是以一条条支流的苏醒为先兆的,乡间谷地的河堤被渐渐滋养,有了绿宝石一样的灌丛,不管分布得多么稀落、多么远,牧民们就会嗅着蕴涵在风里的草的馨香最终找到这儿。
上下了几个小土坡,路过几个被水灾被毁丢弃的房子、废墟,有人烟的地方呈现在眼前——喀提拉居民小组的安置点到了。
车辆总算停止了跳“迪斯科”,不远处三个男人蹲着忙活着,身边还冒着烟。
原先,卡恰妮古丽和两个姐姐正在做库麦西馕,一个往锅里压平面团,一个搬运火盆块,一个把锅盖盖好,往里面堆满烧得正红的火盆,配合得当。一看是外省来客,卡恰妮古丽热情地约请记者去屋内坐坐,不一会儿,她姐姐就用来了刚揭晓的热馕。
四
卡恰妮古丽住的安置房,跟布拉克村的安置房一模一样,同样18平方米的面积,甚至屋内物件的摆饰也一样。一进门就是烤炉,两侧或右边是“厨房”,铺着地毯、花色各异的毛毡,门的正对面,也就是里墙,整齐堆叠着毛毯和床垫。不光是卡恰妮古丽,这儿安置的60多户居民的彩钢房,里里外外其实都一样,觉得一不留神都会走错门。
当天,喀提拉的大部份人都去出席升国旗典礼了,卡恰妮古丽的妻子喀麦隆·吐尔地也去了。一家5口人,老大娶了老婆分了家另过,老小在乌鲁木齐读学院,老四依沙跟妈妈一起生活、放牧。但对依沙而言,舍饲是副业,他的主业是护边员。
“地震惹恼了所有人,我们家房屋弄成了瓦砾、死了15只羊。水灾后,来了很多解放军战士,还有我们村的护边员,帮助我们从瓦砾里解救了羊,搬进能用的生活用具。第一天,我们就住进了这个临时的家。”卡恰妮古丽幸好家里人平安无事。
我们进了好几个彩钢房,发觉彩钢房热上去很快,但若不架烤炉,气温会很快降出来。喀提拉属高原、寒冷山区,三天几乎24小时都得架着烤炉。“来喀提拉的路不好走,尽管这样,水灾以来,我们的煤都是政府给的,那么多的人家、这么多的煤,始终没断过,我们身体和心中都很暖和。”卡恰妮古丽说道。
喀提拉居民小组辖18公里的边界线,居民的夏牧场分布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这儿的牧民,一边舍饲、一边守边。听卡恰妮古丽说有个夏草场叫乌鲁布鲁克,听说那有一潭山里鲜见的河水,宽有500米、长有3公里,夏日时会有几十户牧民在哪里渡过夏天,哪里是木吉最美的草场。
卡恰妮古丽皱着眼眉跟记者说。卡恰妮古丽倒着茶跟我聊了聊家里的收入:由于水灾和旱灾,种植收入可以忽视不计,如今惟一的收入就是父亲的护边补贴,今年8月前是300元,后涨到了1000元。话音刚落,母亲依沙推开门,没来得及脱衣服,气短粗气地说:“妈妈,校长刚通知我们,护边补贴涨到2600元了!明天早已打到卡内了!”在我面前,父子俩开心地抱在了一起。
“儿子,我们夏季继续去夏草场,我们搭毡房!我放羊!你好好巡边!”卡恰妮古丽认真地对依沙说。依沙脱了迷彩服,整齐地叠上去放到了一边,记者看他开心得像个小孩,问他为何没出去打工?他跟我说:“我没能念书,跟家里条件有关;没出去打工是由于这里是父亲、爷爷、太爷爷生长的地方,这儿有我们舍饲的草场,这儿是我弟弟离婚办喜事的地方,所以我不想离开这儿。”
千百年来,牧人们一次次从她们住熟的地方迁移,通常都是从人多相对热闹的地方往人少、较为荒僻的地方迁移,吸引她们的诱因之一就是草场。
从喀提拉骑摩托车到木吉乡要三四个小时,找到车的情况下到阿克陶县要五六个小时。这儿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更没有手机讯号。为了告诉这儿的61户护边员护边补贴涨了,大队的警察得专门上来一趟。一旦小队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同样的,这儿的人都得骑摩托车到附近有手机讯号的地方才可以和外边联系。
五
当日在喀提拉,我们看到的最年长者是艾提巴拉·吐尔地。那位65岁奶奶的一副墨镜和白棉袍愈发引人注目,艾提巴拉家的太阳能发马达上的收音机播报着新闻,收音机旁还有电子血糖计。
“我有高血糖,高压200多,低压130。”艾提巴拉掏出口袋里装的降血糖药给我们看。“搬下山去其实会好一点吧?”记者问。“儿子是护边员,他去护边时我得管着马匹。”老人家里水灾前有100多只羊,如今只剩30只,牦牛40头。“白天饲养在附近,夜晚把牛羊关到离这里不远的牛棚。”艾提巴拉说。
水灾后,政府给牧民的马匹盖了两座“集体寝室”,每座彩钢暖圈里可容纳近30户的马匹,每家每户用木围栏关好了自己的羊,羊绒上还用不同颜色和形状做了标记。
艾提巴拉家的收入来源分别靠种植和护边补贴,身强力壮的两个孩子都是护边员,但是干得不错。
“11·25”地震昨晚,艾提巴拉正在看电视新闻,水灾突发时他被剧烈的水灾晃倒在地,他爬上去就往外跑,打算去救对门房间里半身截瘫的儿子,忽然房子被毁了。
艾提巴拉的女儿被埋在瓦砾里,他喊邻里来帮忙,叫妻子巴热克拉提想方设法赶快去木吉乡分局汇报情况。
巴热克拉提强忍住丧失哥哥的痛楚,召集几名护边员下山。“当时,我们一辆车里坐了11个护边员,水灾后路上肯定落了石头,街边也有居民,我们想她们的情况也肯定不会太好。”地震后一小时,就下起了大雨,但是不断发生地震。此时,巴热克拉提一行一边往山下走,一路搬动落下的山石,越是着急拦路的石头越多。
“幸好我们人多力量大,不到两个小时赶赴了大队。”巴热克拉提绷紧的神经和情绪一到大队就释放了,看到阿里木、木哈买提等分局警员他忍不住放声痛哭,告诉她们喀提拉发生的一切。
“不到15分钟,阿里木副主任一行5人就跟随我们出发了,还把大队里所有能用的、能吃的,棉被、大衣都装上了车。”这时,巴热克拉提的耳朵湿润了。木吉乡边防大队的5名警察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喀提拉现场,在路途有讯号的地方不断与上级联系汇报灾区情况。
“这些参军的儿子在这儿一待就是20多天,哪些都干。帮我们救马匹、救物资、搭帐蓬、挑水、做饭,时常闲了还跟我们聊天,开导我们。”艾提巴拉追忆,“真的,要不是党和政府,我们真的就垮了。”老人哭了……
六
“听说要给大家统一在村里盖房?搬下去,可能会更好。”我说。艾提巴拉想了一会儿回答:“除了舍饲,我们哪些都不会。这儿的草场1984年就分给了我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虽然迁往村庄里去,不论是舍饲还是护边,来回的路途太险阻。这儿60多户牧民的共同愿望是,继续留在这儿,不远离草场、不远离边境。”
巴热克拉提坐在我们旁边,对母亲的话加以补充:“其实不建房子也可以,我们继续住这个彩钢房屋舍饲、守边,没哪些大问题!”艾提巴拉接住孩子的话又补充:“四个人住有点挤,三个人正好!”
为了让母亲睡得宽阔点,巴热克拉提和弟弟轮流住彩钢房旁边搭的赈灾帐蓬里,这些帐蓬每家每户门前都有,都当储存室使用。
同行的同志告诉我:这儿的人同别的地方不一样,好客,有啥说啥。人似乎只有在这样的地方能够保持着最初的本真。有了像喀提拉这样的地方、有了像巴热克拉提这样的牧民,能够保持住一分无扰的静谧,使它渐次竖立在这个纷扰世界的最边沿。
4月13日,护边员在木吉乡幼儿园接女儿。
千百年来,马背民族在草原上成长、繁衍生息,哪里便成为她们心灵的佳苑。
上山时我心里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她们远离人群,远离闹市彩钢房简易房子搭建,生活在不少人其实一生也不会过往的地方,这就是对佳苑的热爱与留恋。虽然情况再糟糕,她们也不愿离开那片生养她们的热土。
时间不早了,我们打算离开喀提拉,牧民们纷纷挽留。当我们走家串户访谈时,有心的女主人们已在家打算好了哈萨克族特色的食物。“若不进门吃两口,她们会动怒的。”阿里木对我们说。蒸面、炒肉、奶茶、库麦西馕,朴素的牧民诚恳挽留我们尝尝她们的心意。
离开时,我们挥手道别,她们凝视着我们的车直至消失在天际,而彩钢房的炊烟也成了我们记忆中最美的风景……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