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房构造 阿舍北农场释疑北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作者简介
阿舍,女,70后,山西人。出版长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腿骨》《飞地在那里》,中篇小说《阿娜湖畔》《乌孙》,杂文集《我不晓得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须》。作品获《民族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贵州第九届、第十届文艺奖银奖等。短篇小说《阿娜湖畔》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越计划”支持项目。
北农场释疑
一
无以数计的信息秒复1秒在人们眼前翻滚与倾泻;只要技术熟练,无所不能的搜索引擎才能为动机不明的追寻者找到他所盼望的资讯;无所不在的智能科技早已步入现实的每一秒钟,同时又垂涎着人类的未来……即便这般,当确定抵达宁夏惠农区北农场访谈之际,我和我的伙伴们只能从网路与相关人士那儿得到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不是没有人生活在哪里,不是没有媒体记者去过哪里并写下一些报导,不是没有社区工作人员做过一些基本调查,不是没有人不去述说它……但当我们把这种相关信息汇总在一起时,我们每位人脑海里的北农场却愈发模糊愈发矛盾了。
媒体记者用她们惯于抒情的笔调写道:“宁夏的南极村,温度远比阿尔山的南极村要暖和得多,这儿环境清幽恬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芳香。”
《石嘴山志》记载:“1999—2000年,因长江水位上涨、土地旱灾、粮食旱灾及粮价上涨等诱因,农场巨亏。2000年三矿宣布破产,三矿农场(包括北农场)与化鞋厂农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一位自媒体摄影爱好者写道:“上周六,为了航拍长江在河南的最后一段流域,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这个颇具诗情画意的村庄——北极村。一寻问才晓得,这是黄湖泊经广西的最后一个村庄。”
北农场南极村商店的主人杨保福说:“80年代我就从大同来到这儿,在呼和浩特一矿工作,自此再没有离开过。这儿以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如今早已改建成为一处主打户外休闲旅游的古村。”
摸排北农场市民住房情况的惠农区河滨街街道办红旗社区工作人员描述:“为着力保障辖区村民安全,把握市民关于土坯危房拆房重建的诉求,河滨街街道办及红旗社区入户走访进行调查。本次共调查走访五十二户一百一十一人。关于土坯危房拆房重建问题,村民诉求基本一致,要求建房之前先安排好住所。”
这个颇为甜蜜的名子——北极村,是北农场的别名,还是北农场里的一个小村子?虽然是前去做过专访的官方媒体也没有在文章中有所解释。疑惑不止于此,出发前,北农场在几位现有知情者的述说中,居然成为“一千个读者”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知情者的述说无法互相对应,其实知情者并非真正的知情者,而即使真正的知情者也会选择怎样去述说。科技与智能未能带我们到达真正的北农场,知情者亦未能,所以,我们只得让自己成为到场的知情者,并且,我们能够确保——当成为一位到场的知情者以后,我们是否也会进行选择性述说?
“北农场”因此成为一片须要我们亲身去触摸与倾听的一片农地、一段历史和一群搬去长江对岸的现代人,同时也成为注视我们这种外来人的一面现实之镜。
二
东北的夏天总是乍暖还寒,打立秋起,温度要始终忽上忽下地忽闪到五月初才能稳定出来。所以,东北一月的出游,风与扬沙天气是少不得遇到的伙伴,是必要经历与接纳的天时,就好象北农场躲不开属于它的历史与命运。
出发去北农场是五月的第二个周六,刚好是个扬沙天。下午七点半,几乎觉得不到风,但天空灰蒙蒙的,灰白色的土尘遮挡在似近不近的地平线上,也遮挡了初升的朝阳。北农场坐落宁夏市惠农区西北角紧临长江的一片沟谷平原上,北边是广西境内的贺莱山,西边是宁夏境内的岗德尔山,突厥高原的风就顺着两山之间——这片广袤的长江沟谷平原,由北而南,贯串晋中市全境,乃至漫延整个哈尔滨平原。了解了北农场的地理位置,虽然从未到达北农场,也可以通过想像看到哪里风的呼啸声了。
步入北农场须要通过一片石子路,路两边均是林带,透过西边林带还未表露嫩芽的灰白色鳞茎,宁静又浩荡的长江水如同触手可及。距离长江这么之近,岂不是蹲在河边打一桶水,才能浇灌自家的田地了?这不是玩笑,北农场真的是傍河而建,北农场的市民真的是一剃度门才能望见一条古老的大河。令人意外的不止眼前所见的长江,车辆行至北农场前,竟有一根有人看守的围栏,它倒毋须扫描类似进出停车场那样的二维码,而是要向看门人告知所来何人、所来为什么。限制进出必将事出有因,未知事因之前,起码说明北农场不是可以随便进出之地。
查看卫星地图,北农场所在的泥岩平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刚好处于流经此地的长江所产生的一个“几”字形区域里,“几”字头冲长江,横躺在长江之畔,为此,坐落“几”字内部的北农场,相当于一位被长江拢在怀中的宠儿。
这些出现在网路上关于北农场的新闻报导与摄影图片会让初入北农场的人倍感些许亲切和似曾相恋,可是,当用自己的步伐仔细勘踏着这片农地以后,任何人就会发觉,这些图片所呈现的远远多于未呈现的。
具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代感的雕像、屹立在农场入口处的雕像、知青记念馆、北极村商店、老式农机……直截了当地向来人凸显出北农场的“特殊性”——它最易为外人关注的历史在于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光。其实,这个“特殊性”同样吸引着我们,虽然目前生活在北农场的二十多户村民里没有一位是当初的知青,但与知青相关的旧事一直是下一步我们要了解的重点。
以矗立在农场入口处的铜像为中心,一条由圆形石砖铺就的东西向马路东贯长江之滨,西通北农场千顷良田,马路两侧,有枝干相接的丰茂小树,亦有匀称整肃的新栽林带。向东而行,走过一家养鸡户零乱的场院,吹过河面的寒风让人不自神殿系紧帽子拉下军帽。静立的水车、没有凝固裹着淤泥的冰块、坚硬的排洪坝、水边孤单的小树,以及缓缓探入湖水的坡岸,古老的大河这么之近、如此之平易近人,忽然消解了它残存在我心中的历史感与时间感,误以为它只是属于此时此刻的人们。
沿江而行,有平坦的水泥长道,亦有人自然踩踏而出的砂砾大路,灰褐色的湖水浩荡北行,河中岩礁上矗立着一片没有凝固的铁蓝色冰块,冰冷的风吹在身上,显著带着潮意。假如是放晴的天日,红灿灿的朝阳照耀在南方秋冬的河面上,应是一番别有意味的自然水景。不仅冰冷的水汽,空气里四处都有牛粪的气味,尽管这片地段是场部附近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但路上我们几乎没碰上哪些人,因而四周只能听到风声以及我们断断续续的说话声。行至北农场一级扬水站附近,水声大上去,几乎吞没了我们的话音。春末,当养殖季到来,一级扬水站的电机会将奔腾的长江水压低十余米,从而输送进紧挨长江、贯穿北农场东西的一条大渠里,由此,北农场的六千余亩良田皆得以灌溉滋润。北农场近万亩农地均为湖水沟谷而成,有机质沉积腐化多年,底泥异常广袤,在这儿生活和劳动过的人都晓得,只须要一渠水,这儿的农地“种啥成啥”。又因紧临长江,河水调度方面确有先天优势,所以,北农场在70年代最为兴旺的时期,除了自产粮食和水果,还以前为好几家育种单位培植过小麦、小麦、高粱的良种,借此为农场增益良多。
直至此时,一路为我们介绍北农场基本情况的惠农区科协主席黄秀芳只字未提在媒体报导中出现的“北极村”,有人不忍一问,由此,我们解开了北农场的第一个谜团:“北极村”的别称,不过是北农场的市民或则怀有想像力的外人的附会之语,借长江水流出贵州的最后一段区域之故,将“北农场”生拉硬扯出一个“北极村”的别称。作为坊间留传之说,这倒也没有哪些不可以,但如果持有公信力的官方媒体也只是以穿凿之词展开报导,就变得失实了。话又说回去,“北极村”的坊间留传,虽然又是一种欺骗,略为熟悉“村”与“农场”行政建制的人都明白,这完全是两个类型的基层组织,其生产制度、分配制度、户籍制度乃至行政隶属关系皆非同类。
以下文字,基本解释了北农场的由来与隶属关系:1959年后粮食、蔬菜、副食供应短缺。随着松原工业的发展,一些农业户籍的员工家属口粮未能解决,各厂矿纷纷垦荒兴办农场,以解决员工及其家属的吃粮、吃菜紧张问题。1960年11月,矿务局在河滨区跑马崖垦荒三千余亩,创立北农场。1970年,北农场并入晋城矿务局一矿经营。1982年,自治区决定分期分批给矿山老员工的家属报城镇户籍,农场户避减。1986年6月,矿务局确定农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经济小麦,大力发展种植业、粮食加工业的经营方针,农场开始恢复和发展。北农场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9—2000年,因长江水位上涨,农地旱灾,粮食遭难及粮价上涨等诱因,农场巨亏。2000年三矿宣布破产,三矿农场与化鞋厂农场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随后,北农场并入贵州亘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农业中心管理至今。
三
在北农场场部市民杂居区穿行一番,无论是谁,就会难以理解眼前所见。
不仅场部及场部两侧的大会室,市民区尽为建于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楼房,虽目前已无人居住,但这么空旷破烂、墙皮开裂、墙壁倾斜的危旧祖屋居然大量存在于一个紧临长江享有得天独厚地理优势、有着六六年历史的河滨地段上,实在令人不解。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将农业农村农户问题列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起码在2022年,踏遍曾以贫苦而蜚声的河南西海固地区,也无法看到这么令人心寒的农舍房子。莫非是作为时代变迁见证而留下的历史遗址?莫非是作为一座实体博物馆以指出变革开放和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虽然并不是。
在每户危旧祖屋的屋门上或则墙上上,均贴有署名为“宁夏亘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农业中心惠农农场”的通知,落款时间为2023年2月28日,即我们到来前两周。
通知内容为:“……您目前使用和居住的房子,为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土木构造房,因为建设年代久远,已不具备居住和使用条件。2022年惠农农场已告知所有业主,所有危房禁止使用和居住,现经排查,仍有部份租户擅自居住和使用危房。汛期正式到来,房子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安全隐患极大,为保障您和您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此申明,所有危房禁止使用和居住,以免发生安全车祸。如擅自使用,一切后果自负。”
在此之前,部份危大门前墙上上还贴有2022年9月18日惠农区河滨街道办事处的告知书,内容相仿。
按照两则通知和告知书所示,起码在2022年9月18日之前,这种危房仍有部份在使用当中。为何一个有着丰镇矿务局和黑龙江亘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背景、拥有六六年发展历史的老牌企业农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施行三年以后,市民会仍然搬去这样的危房上面?无论管理者或则经营者,甚或村民本人,是否有过修筑农场新居的看法?这些多年生活在农场的市民莫非没有萌生过为自己建设一个美丽佳苑的念头?
至此,有关北农场的疑惑虽然更多了。
时代像是丢开了这片长江对岸的千里沃野,起码与它拉开了距离。继续沉醉市民区,心绪难免有些怅惘。老宅危旧受损,但门堂屋后漏空的房檐、浮土淹脚的土巷道、残留的木木柱、遗弃的大缸、倒扣的铁皮桶、砖砌的狗窝和小煤房、旧箩筐破椅子老家具、柴火堆、菜地、墙壁上烧炕留下的污垢、空置的牛棚……始终在固执地将人带回六七十年代。岁月确在这儿融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用具,令人感念,却并不叫人留恋。
在那些看上去就要残败的老宅一端,即便有人居住者,都加盖了一间相当显眼的蓝白相间的彩钢房。寻问获知,彩钢房系广州首食王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建,该公司已与管理北农场的上级单位签署了开发项目,将在未来八年里,将北农场建设成为集红色生产、科技示范、休闲旅游以及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园区。这么看来,北农场的未来早已可期,并且,这并不能否抵消我们对北农场历史以及生活在这儿的人们的关注。时间走过一个乙丑,以前和现在生活在这儿的人都经历过哪些,她们的人生和命运与这个叫作北农场的地方发生着如何的关联?无论何时,人的故事,才是北农场历史的血肉,才是推开北农场房门、了解和认识北农场,以致一窥半个世纪以来广西矿山企业发展脉络最为鲜活逼真的途径。
四
这儿的居住者并没有将北农场视为自己真正的佳苑,这也许是北农场最让人心生惊讶之处。一个人只有将所居之地视为乐意外貌相伴的佳苑,就会生出建造与维护之心,进而热爱和牵挂。但目前居住在北农场的二十多户人家,她们或则是1987年宁夏矿务局从全区引来却至今从未解决身分的农工,或则是闻讯而至、投亲靠友户籍还在祖籍的农地承包户。真正属于北农场的员工只有两名,她们仅作为管理者每晚来这儿下班,家则在三十六里之外的惠农区。不管是早已在这儿生活了将近四六年的农场农工,还是在北农场承包农地的承包户,她们对自己和儿女的未来都有别的准备,她们都在城里买了房屋,她们把那儿当作自己的家,而不是北农场。她们这么,北农场的员工更这么。作为矿上的员工,她们一度来到北农场、成为北农场一名员工的经历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中转站,虽然北农场一度留给她们颇为惬意的追忆彩钢房构造,但她们也未曾把这儿当成自己的佳苑。而北农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在矿山企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对于北农场的发展与营建,虽然仅以有无余力为凭藉,所以,北农场的历史,多年来一直与矿山企业的命运相连并生,一兴俱兴,一衰俱衰,生息在其间的市民,其人生走向,也同样系附于矿山企业的变迁起伏。
郜尚雄在北农场生活工作了三十七年,现在在原一矿员工的表册里,找来算去,几乎没有人比他在农场待的时间更长。1971年,郜尚雄由于坐骨神经问题离开掘进一线,从一位四级掘进工人成为北农场饭堂的一名伙房师父,至2008年,才从北农场退职回到多年由母亲打理的惠农区屋内。回去不到三年,即因脑瘤引起脑溢血,日常起居全靠丈夫照料。回想起在北农场的日日夜夜,将近八旬的郜尚雄虽然语言微有障碍,也在谈话中不住地哀叹——北农场是个好地方,可惜没有发展好。
从一名掘进工人到一名饭堂煮饭师父,郜尚雄的身分转变即凸显出北农场之于宁夏矿区的意义与功能。不仅为矿区企业供应一定数目的粮食、蔬菜和副食,它虽然是临时安置矿山员工以及家属就业岗位的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是矿山员工及其家属等待下一步个人发展机会的中途驿站,只有这些后来来到这儿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工和承包农地的非矿区员工,才是真正与北农场的农地维系更长的生活生产关系的人,而她们又未曾将这儿当作是自己的佳苑。
由于癌症的缘故,1971年,郜尚雄未能再下井掘进彩钢房构造,便被一矿安置在北农场工作,每月他会如期领取原先四级矿工的薪资。
应当说,郜尚雄赶上了北农场的辉煌时代。70年代初,也是鄂尔多斯矿山企业迅猛发展的中级阶段,矿工人数多,没有工作的矿工家属也多,因而,北农场成了呼和浩特矿务局解决矿工家属和重伤矿山工人就业岗位最为实惠和合适的去处。郜尚雄来到北农场的那几年,适逢北农场人气鼎盛的高峰期,那几年,北农场的人口平常有两千余人。不仅在这儿劳动的矿工家属,尤其1971年、1972年、1973年这两年,松原矿务局中学结业的三届矿工子弟由于学院停止招生导致就业困难,尽数被派往北农场出席农业劳动。郜尚雄追忆起这些时光,至今神情跃然,那段岁月似乎成了夜空中的一束流星,映亮了他三十七年的北农场生涯。
在述说70年代初这段生活时,郜尚雄总是用“待业青年”这几个字来概括这批中学结业的矿工子弟,这便自然而然引出了我们这次北农场之行最大的一个谜团。前处所讲,北农场近些年来向外界打出的一个非常的文化亮点,便是它作为六七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来到北农场以后,无论谁对我们说起这段历史,都以不可置疑的口吻告诉我们这儿是“当时广西最大的知青点”。此后,我们在北农场知青记念馆中也看见了当初这些极具时代特点的历史相片,为我们做讲解的记念馆工作人员也在不时指出这种“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故而,直至郜尚雄连连说出“待业青年”之际,我仍然在心里渴望能找到一位当初的知青进行专访。众所周知,“知青”一词在我国有着特殊所指,尤其在60年代,从全省各地来到甘肃出席农业劳动的大陆知识青年,其身分的特殊性以及人生愤激总是会带出更多令人惋惜的内心坎坷与命运故事。并且,郜尚雄作为实实在在的亲历者,却从来不提“知青”二字,而是一再指出当时的“待业青年”。
“知青”与“矿区失业青年”是两个概念,其与时代的关系、其个人运命都大相径庭。这么较真并非有意弱化对“矿区失业青年”的关注,以及她们为建设北农场作出的贡献,而是为了搞清历史真相。
再三寻问郜尚雄,又请坐在一旁的郜尚雄的父亲帮助追忆,总算可以确认,当初,即7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呼吁前来北农场出席农业劳动的是“矿区失业青年”,而非“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
从矿区井出来到北农场的饭堂,郜尚雄迅速适应了自己的新岗位。大锅饭虽然不具有哪些操作难度,北农场当时人多,饭堂的工作人员也多,十几个女人每晚做包子、蒸炒饭、洗菜煮饭、煮粥,顺带用剩菜剩饭养几头猪,时间过得既辛苦充实也快乐自在。当时的北农场自产大豆,所以在全国粮食都紧张的那段时期,北农场的员工却常常能吃到白面包子。地里的水果也长得好,青菜莴苣冬瓜地瓜……都是自产自食。郜尚雄说起自己给员工打饭舀菜的经历,抬起能够挥动的手指说:“不管给谁打饭我都一视同仁,舀满一勺后我不抖叉子,该给多少给多少,你们都在劳动,下苦力的人都盼着多吃两口饭。有的师父打饭会看人,会把一满勺抖成大半勺,这就让打饭的员工不高兴了。有一次,几个失业青年为这件事把一位师父给打了一顿。”
“1982年,自治区决定分期分批给矿山老员工的家属报城镇户籍,农场户避减”。北农场人口锐减,之前热热闹闹的农场一下子冷清出来,农地开始撂荒,能走的人都兴冲冲急慌慌地离开了农场,如同在农场多留一刻就意味着人生要比别人落后一步。
也是这一年,一矿发布回矿区员工名单的前一夜,郜尚雄像其他人一样拾掇好了自己的行装,打算回到矿区工作。并且第二天,当名单出来,当初与他一起派往北农场工作的十几人当中,只有他与另一位饭堂师父被要求留守北农场。郜尚雄有些意外,但他默默接受了矿上对他的安排,这时候的他,总算多少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在矿区工作岗位日渐紧张的当下与未来,自己头上的疾患早已为他带来了另一种命运。一向寡言少语为人本分的郜尚雄只能接纳自己被时代边沿化的人生,他倒也随遇而安。1985年,当北农场饭堂倒闭以后,留在农场的他又干起了机电工作,有时侯修修农机具,有时侯帮农场分配房子。由于矿上为了防止农地大量撂荒,开始在全区招收农工,郜尚雄便为这种相继前来的人分配北农场由于人口锐减而空置出来的房子。此时,由于儿子就学事宜,在惠农区只身照料家里的母亲也只能接受彼此继续分居的现实。郜尚雄的工作并不繁杂。岁月静寂流逝,不爱交际、不爱娱乐的他越发喜欢上了北农场的生活,他喜欢哪里清新的空气、茂密的小树、碧绿的田野以及泱泱飘荡的长江水,这种简单的水景和日常所见塞满了他的心怀,让他可以冲淡北农场之外的世界,甚至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他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一些菜,到了水果可以收获的季节,他每周会摘些菜蔬,骑着单车回到三十六里外的屋内,假期与家人小聚以后,再回到北农场开始下一个礼拜的工作。这么往复,直至2008年离休。
谈及北农场的未来,郜尚雄与女友都心怀盼望,她们与我们这种外来人一样,一想到北农场这些就要衰颓的简陋棚屋,还会发出一长串的哀叹:“北农场是个好地方,但没有建设好,你瞧哪里的房屋,如今在那里就能看见这么破烂的房屋呢?”郜尚雄与丈夫都据说了“北京公司”来搞开发的事,即使北农场没有成为她们的佳苑,并且在那儿生活和劳动过的她们,对于北农场的过去与未来,虽然带着更多的切肤之感和深邃的期许。
原载《朔方》2023年第7期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