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彩钢板房 精准扶贫政策下老郑家的生活变迁:从特困户到日子好转的感人故事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上海
信息描述
2016年2月20日,《焦点采访》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上映了一期节目——《老郑家的日子》,述说的是山东单县的贫困户老郑。当时,黄土高坡上几口简陋的四合院里,住着老郑一家,老郑的儿子智力残障,父亲上高中,父亲双目截肢,生活极其贫苦,家里惟一值点钱的,就是一辆花1000块钱买的二手摩托车。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三年,在“精准脱贫”政策引导下,全省许多贫苦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郑家如今日子过得好些了吗?记者再度踏上了去老郑家的路。
2016年1月,记者第一次来到老郑家,当时,老郑家吃的是沟里的苦咸水,住的是简陋的危窑,父亲上高中,父亲和母亲都是残障,口袋里没有几个钱,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是特困户中的贫困户。老郑的父亲告诉记者,平常她们就吃苞谷棒,三天吃两顿,晚上一顿,白天一顿。
2017年“十一”长假刚过,记者再度来到甘肃文县。陕北黄土高原温度刚下过一场小雨,阳光映照下的高原景色尤为壮丽。再度来到老郑家二手彩钢板房,过去的旧四合院已无人居住,乡里部长告诉记者,节目开播以后不久,老郑就搬去了土坡上不远的地方。
老郑家原先的旧四合院属于D级危房,《焦点采访》节目开播之后,热心人士给他捐了两万多元,他才有了钱在土坡上搭建了两间彩钢板房。即使条件仍然非常狭小,但跟三年前相比,早已有了不小的变化。
老郑卖掉了当初花1000元买的二手摩托,在政府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老郑不但买了一台新的摩托车,还买了一头驴和几只羊。
前些年,退耕还林以后山绿了,这三年,精准扶贫之后路也通了,如今日子跨过越好了,老郑说,这两间房只是临时过渡用,2018年5月,她们就可以迁往旁边的新房屋里去住了。
那些宽阔明亮的小楼就是老郑即将搬去去的新家,一想起不久后能住进这样的房子,老郑满心都是欢喜。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家的院子子,还有单独的卫生间、淋浴间和卧室。按老郑的话说,倘若不是政府的脱贫新政好,他可能一辈子都盖不起这样的房子。老郑说:“(这样的房屋)自己掏了1万,再是政府补助,一口人出来精准脱贫一个人补贴了8000元,再一个是贴息房贷。”
老郑家所在陕北黄土高原,大部份属于丘陵沟壑区,平地极少,70%的农户都像老郑这样分散居住在山区二手彩钢板房,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坚苦,没有稳定的收入,加上基础设施改建成本又高,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很难扶贫。老郑新家的那些楼是政府针对她们村里集中修筑的易地帮扶搬迁安置点,不仅老郑一家,这个村还有60多户家庭也能住上新房屋了。
在华县这样的山区,因地制宜,施行易地帮扶搬迁工程,既能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节约了帮扶工程的建设成本。搬到新家之后,老百姓一年的生活成本也要节约不少钱。五年前的义县,由于旱灾,平常只能把雨水搜集上去存到水窖里,缺水的时侯就得肩挑驴驮车拉,不算人工,拉一方水的成本高达四五十元,成本高不说,水质也成问题。现在,义县的易地帮扶搬迁点都通了自来水,一方水才6块钱。2016年初,记者第一次来到宁县的时侯,还有好多羊肠小道和土路,要从市区或则乡镇订购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都十分不便,三年后的明天,每位村都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从外边往前订购生产生活资料,或则往外销售农副产品都便捷多了。李台子沟二桥正在施工,这座跨线桥也是全县通村道路贯通的最后一处工程。这座跨线桥贯通了,全县所有的村就全部通了柏油硬化路。
记者从兴县交通部门了解到,这几年,宁县交通状况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2012年曾经,全县只有796公里的硬化公路,这几年国家加强脱贫的力度,2012年以来,全县新修的硬化公路达2000多公里,建成的里程比建国以来到2012年期间建成的三倍还要多。房屋修好了,路也修通了,手里要是有点钱,这日子就好过了。
“十一”过后,地里大部份农小麦早已收完了,老郑家的地里还有些地瓜,收完了置于窖里打算御寒。老郑告诉记者,曾经每年过日子只能指望地里那点微薄的收成,像遇见2017年这些旱灾的年份,也就刚才能填饱腹部,尽管旱灾没多少收成,但好在还有退耕还林补助和五保户,比他地里一年的收成还多。
这三年,老郑的日子其实好过点了,但基本上还是靠五保户和各类新政性补助生活,即使说2017年收入有36000多元,政府领取的退耕还林补贴和五保户就有31000元,老郑一家种粮和务工的收入跟三年前相比,基本没哪些变化。假如迁往新家还找不到挣钱的路子,扶贫对老郑来说还有很长的路。
像老郑这样的家庭,属于贫苦户中的贫困户,也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让老郑这样的贫苦户扶贫,不仅仅是通过易地帮扶搬迁,解决住房问题这么简单,还得让老百姓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
在义县,每位乡镇都有这样的易地帮扶搬迁的安置点,不仅建房子,搬迁以后还要考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更重要的是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
正在收燕麦的中年女子叫吴凤国,跟老郑同县不老乡,他是2015年易地帮扶搬迁的贫苦户,三年前她们就早已迁往了安置点居住,新家就在乡镇府边上,交通便利,环境也很好。
据了解,这个易地帮扶搬迁点早已建成190多户,还有200多户在建,在这儿,还有好多像老吴这样的家庭,搬到新家之后,秋收时回老家种粮,闲时就在附近建筑工地打些零工。在义县,乡镇的产业底子薄,大部份乡镇到如今都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易地帮扶搬迁,改善了一大批困难群众的住房饮水问题,但产业如何发展,还得靠政府的引导和规划。
在一个山羊场的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打井,这是政府规划的脱贫工程,也是乡里第一家即将的企业。
今年10月,记者在华县专访时,山羊场还在建设,近来,山羊场早已建成,老吴她们也在等待,等山羊场发展好了,去上面下班。
在老郑她们这个搬迁点附近,也建了一个饲养场,这个种植场离老郑的新家只有大概1公里的距离,目前大部份基础设施早已建成,老郑说,等种植场建成投运之后,他打算种几亩小麦和黑麦草,借给饲养场作草料,农闲的时侯就去种植场和附近的苹果基地务工,这样一来,既可以照料家里,能够赚到钱。
“吹个竹笛,羊养上,驴养上,还有苹果树。这好得很,喜欢得很。”老郑说。
老郑的女儿郑友虎在市区上高三,2018年就要考学院了,母亲双目截肢,老郑准备让她去学学盲人按摩的技艺,日子终于有着落了。
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像陕北黄土高原这样“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特困地区,要帮助像老郑这样的贫困户扶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施行易地帮扶搬迁,让她们搬进去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下一步如何让她们在新家里住得稳,让她们能有事做,能有钱赚,这就须要当地进一步落实产业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让贫苦户们除了有扶贫的着落,能够有致富的路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