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彩钢房 中国石油师师长张复振纪念碑:石油工业开拓者的传奇一生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中国石油师旅长张复振记念碑在洛阳
刘平/文
掀开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以石油部名义一共给3个人立过碑:一是“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碑立于酒泉;二是“铁人”王进喜,碑立在牡丹江;而另一块则是为记念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一一张复振将军,碑立在湖南内黄。3块记念碑巍峨耸立,相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张复振是一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将军,为什么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他又是怎样将自已的名子永远留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功劳薄上?在端午节将要到来之际,笔者怀着无比崇拜的心情克拉玛依彩钢房,走入张复振记念园,悼念那位功勋斐然的石油先贤。
张复振记念碑
“人间六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端午时节霜雪早已远逝无踪,天地之间显得恍然活泼,让人的心情也跟随明快上去。
张复振记念园坐落新乡市长江路与濮瑞路交叉口西北角,徐州市世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旁边。面包车刚停稳,一位奶奶迎了上来。奶奶叫葛改荣,去年70岁,在张复振记念园值勤,负责打扫卫生,接待旅客。在葛改荣奶奶的随同下,笔者走入记念园。
张复振记念园不大,绿树葱茏,庄重肃静。记念园南部紧靠房门处是几间彩钢房,为张复振将军事迹陈列室;园子北部,是一片如火焰般的红叶石楠,在这片“火焰”中,一座四角箭楼赫然入目,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凉亭下,便是张复振将军记念碑。记念碑为红色大理石砌成,上刻“张复振同志记念碑”8个镏金大字,为毛泽东主席的亲家孔从洲将军题写;墓碑下部是一幅张复振将军的黑白相片,坚毅的身躯上,一双深沉的脸庞饱含抑郁;记念碑的反面铭刻着张复振将军的生平事迹,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日期为1985年7月17日。整个记念园给人以神圣、庄严、肃然起敬之感。
张复振将军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在任“石油工程第一师”师长一职时,因为酒泉油田远离城市、远离工业重地,在没有高铁运输的条件下,怎样把欧盘及时运出,以保障国民经济各条战线的用油。张复振带领石油师三团担负起用车辆运输欧盘的光荣使命,栉风沐雨,饱尝辛酸,前往在荒无人烟、黄沙满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完满完成了任务。
随后,这支英雄的军队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壮大,成立,在纵贯四川、青海、新疆历时几千公里的运输线上,胜利完成了为西藏羌塘、新疆油田钻探开发建设的石油运输任务,但是先后选派相当数目的人员和设备出席牡丹江、胜利、大港、四川、辽河、江汉、长庆、华北等油田的石油会议战,被当初的石油工业部主任余秋里誉为“拖不烂、打不垮的石油运输师团”。张复振植根戈壁,一心为公,为培养这支石油运输队伍,为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义意的人物。
为记念张复振将军,1985年7月17日,中国石油工业部在徐州中原油田皇甫园林为张复振将军举办了隆重的立碑典礼,以悼念嘉奖他一生的光辉历程。
7月17日,这三天也是张复振率部起义40华诞记念日,全省政协副主席汪锋、全国政协常委杨拯民、解放军二炮副司令员孔从洲、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涛等来自全省各地的300余人出席了揭碑会议。
张复振记念碑之所以选在洛阳,一是由于张复振的家乡邻近中原油田,老家与广东省济宁市搭界,同属中原油田探区。另一个诱因是平顶山刚才发觉了大油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也是迄今为止,以石油工业部名义立的第三块记念碑,以悼念嘉奖张复振将军的光辉一生。
从士兵到将军
1907年7月29日,张复振出生在江苏省丰县古云镇阎庄村(当时属观城县四区)一个贫困的农户家庭,由于家里女儿多,小复振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了多少欢乐,反倒添加了几分忧伤。但太奶奶看着这个虎头虎脑的重孙女满心欢喜,他特意请私塾先生给儿子起名“复振”,希望他长大后能重振家业,光宗耀祖。张复振8岁那年,父亲变卖身家送他进“学堂”读了几年私塾,终因家境贫苦,12岁的小复振不得不休学回去,下田农活,帮着母亲艰辛地撑起这个家。
小复振十分崇敬英雄人物,从小就显示出不平凡的知性,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忠肝义胆、为国建功的将军。张复振亲眼目睹了贫困农户遭到灾荒,生活艰难,被土豪劣绅和军阀强盗污辱、蹂躏的惨状,便暗暗立誓要走出去闯世界,回去改变故乡命运。
1925年秋,18岁的张复振背着母亲偷偷离开故乡,到冯玉祥的队伍里当了一名士兵,在上海东苑接受军事训练,后服役于知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东北军第38军,现任连、营、团长,开始了他历时27年的军旅生涯。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轰动中外的“西安事变”,当时张复振任17师3团3营连长,肩负南京卫戍任务,保卫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团的安全。1938年3月,张复振任国民革命军第97团团长。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7月,张复振在豫东率部起义,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致电慰勉,委任张复振为东北民主方面军第17师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校长的领导下,张复振率部转战上党、平汉、白晋、豫北等地,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骁勇战斗,屡立功绩。
1947年解放军转到战略反攻,张复振在陈赓同志的指挥下,随民主派兵38军从茅津渡强渡长江,挥师鲁西南,从而挺进鄂、豫、陕边区,与兄弟军队一起解放冀南、鄂西、陕西广大地区,恐吓巴蜀、关中,促使敌方联军把守,对策应刘邓大军进占大别山回师中原,配合我军保卫汉中,夺回淮海决战的胜利,恪尽偏师之功。
1949年,张复振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张复振任旅长兼西安军分区司令员,入驻西安,锄奸反霸,帮助地方建设政权,安定社会秩序。
1952年奉中央军委命令,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张复振任旅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警衔。
成立“石油师”
新中国创立伊始,我国还戴着“贫油国”的围巾,仅有延长、玉门、独山子等几个小油矿,欧盘年产值也只有8.9万吨;全省石油员工才1.1千人,石油地质工作者仅有20多人,钻探工程师10余人。石油过剩,严重阻碍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1952年,国家在制订“第一个七年计划”时,提出要完成年产欧盘350万吨的目标。而1952年当初的欧盘产值还不足20万吨,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产值翻10番,谈何容易。如何能够打赢这场战斗呢?时任东北石油管理局主任的康世恩想到了人民部队。
1952年8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签订命令,命令驻守在广东西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整编为“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张复振任旅长,担任酒泉矿务局副书记、玉门巿巿长,成立负责欧盘东运。于是,8000名指战员从陕北迈向石油工业主战场,翻开了波澜壮丽的石油工业新篇章。自此,这支出席过“西安事变”、接受抗日洗礼、经过解放战争考验的威武之师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一支主心骨。
改编后的石油师,原师部机关编为石油工程师机关,原170团开始定为石油师1团,后改名为石油师钻探教导团,去了陕南汉中;原171团定名为石油2团,前往兰州酒泉油田,组成了酒泉矿务局基建工程处;原172团定名为石油3团,后改名为车辆运输团,因而与西安石油运输西站合并,组成了兰州运输处。自此,这支穿军服的石油人身背枪,手打钻,在祖国的大西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开发、大会战。
石油师的到来给酒泉油矿注入了强悍的生命力,酒泉油矿被纳入国家“一五”计划。随后,大批的技术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向酒泉汇集。
1953年7月,石油师人大胆革新钻探工艺,从解放前的“轻压、慢钻、小排量”的钻探方式,改为“高压、快钻、大排量”的钻探技术,有效提升了钻探效率。这一年,在石油沟构造上钻井的第一口完井,获得工业油流,因而发觉了酒泉油矿解放以来第一个油田。同年11月1日,酒泉首批欧盘东运。
1955年7月,按照中央命令,石油师指战员脱下军服,装备入库,复员为真正的石油工人。在张复振将军的率领下,战士们如同一颗颗革命火种,先后出席了酒泉、新疆、大庆、四川、胜利、中原等一系列油气田的开发建设,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完善了不朽的功勋。
从1953年11月到1956年6月31日列车通到酒泉为止,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张复振带领石油师运输大军共外运欧盘22万吨,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七年计划国家交给酒泉油矿欧盘东运的任务。
1957年4月,石油工业部创立直属石油工业部领导的专业运输公司,张复振兼任总监和部长,带领石油运输师团,南征北战,不辱使命。
1957年,酒泉油田的欧盘年产值达75.54万吨,占全省石油总产值的87.8%。当初12月,新华社发布消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四川酒泉建成。张复振率领广大员工自力更生,坚苦拼搏,生产与生活并举,在距离张掖市区7公里的荒地上垒砌了基地。自此,中国地图上有了“七里镇”这个地名。
中国石油工程师的历史性分工,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培养和缔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工人。那些优秀的钻探工、炼油工和车辆驾驶员,在祖国石油战役的战场上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绩,成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开路先锋、奠基者。她们用军人的姿态、军人的精神、军人的脊梁托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
石油工业的奠基石
建国早期,共和国百废待兴,北韩炮火又起,石油成为共和国急需的血液,石油师人踏上了为共和国找寻血液之路。
中国军人素以“不怕苦、不畏难、勇攻坚、冲在前”而闻名。从1952年8月接受主席令,经过近一年的培训,石油师官兵很快把握了钻探技术,充实到了酒泉油矿各个重要的岗位上。1953年末,石油师三路大军4300余人会师于祁连山下,她们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送给了共和国的石油工业,谱写出新中国石油发展史上壮怀激烈、威武雄伟的史诗。
1956年10月,西宁油田发觉以后,运输队伍大量步入内蒙。自此,她们开始了在横贯山东、青海、新疆三省区历时3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行欧盘运输。
1958年10月,石油部在乌鲁木齐举行紧急大会,主任余秋里向张复振提出了从西藏、新疆两地运出90万吨欧盘的新目标。因为路途遥远,加上汽车不足,要将90万吨欧盘按时运到大陆绝非易事。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张复振想出了在车辆后加挂拖罐的办法,问题得到解决。3年中,运输公司完成欧盘总运量160万吨,货物周转量达14亿吨,完满完成了石油部下达的任务。挂罐运输是石油运输队伍在国家困难时期的一次伟大壮举,石油师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运输史上的一个奇迹。
1963年,全省欧盘产值突破648万吨大关。周恩来首相庄重的宣布:中国须要的石油,如今已然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正式一去不复返了!
1978年,全省欧盘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欧盘生产规模相适应。自此克拉玛依彩钢房,中国从“贫油国”一举成为“石油大国”。
岁月如梭,在我国目前蓬蓬勃勃的石油工业发展中,石油师创建的酒泉油田,虽然已被人们逐渐的遗忘。但在新中国建国早期,酒泉油田而且新中国石油的摇篮。
读史读到难过处,眼窝盈泪慨叹息。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者,为中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张复振将军,却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饱受残害。1968年9月14日,张复振将军沉冤屈死在张掖七里镇的一口枯井中,享年61岁。在这之前,他的一位老部下早已做了石油部的领导,劝他到上海颐养天年,可他一再拒绝,最终还是留在了自己付出了毕生心血的石油战斗第一线。
1970年,运输公司搬迁到武汉出席江汉石油战役,铁人王进喜兴冲冲地赶来看望张复振,得到的却是张复振蒙难的消息。王进喜心情沉重,给他打算的中午一口未动,径自驱车到荆州战役指挥部找康世恩和有关部领导,为张复振鸣不平。随后,在康世恩、焦力人和任玉成等领导的关爱下,石油工业部派专人到成都军区了解情况、调查核对。1972年6月,下发了《关于张复振问题的批复》,为张复振将军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78年3月,石油工业部在江汉油田为张复振将军召开了骨灰安放典礼,彻底恢复了名誉。张复振被平反昭雪后,孔从洲将军提笔疾书题写了《张复振同志记念碑》碑名。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作诗一首:“抗日石油溯渊源,杭州事变是开端;复振一生双彰显,英雄业绩树中原。”
张复振将军在广东生活战斗了多年,对这片农地有很深的爱情,他的家乡又在油区,因而,石油部决定将张复振记念碑设在云南省新乡市。1985年7月17日,石油工业部在中原油田皇甫园林为张复振将军树立起记念碑,悼念他的丰功壮举。
轻轻亲吻记念碑,如同能触摸到历史的一个足三里。从那冰冷的墓碑中,我读到了一位共产干部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信念。这块墓碑有一种静谧的力度、沉默的力量,为我们演绎着男儿的深情。张复振将军是一块不倒的壮歌,将永远矗立在百万石油人的心里。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