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克县宏伟村:从鱼亮子到国家级文明村的华丽蜕变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勾勒“宏伟”蓝图的江畔明珠
张立波
距离逊克市区东北方向17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村落——宏伟村。这个从解放前“烟村四五家”的“鱼亮子”,到现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描画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的国家级文明村,像一颗江畔明珠,正盛开异彩……
宏伟村北黑嘉道路和饲养场鱼池(张丽摄)
挥别“鱼亮子”
牵手共建新佳苑
正值夏末,淫雨霏霏,顺着丹阿道路驱车驶入宏伟村,道路两侧暖意盎然,古朴淡雅的乡风扑面而至。道路南侧,水草丰茂,灌木密集,一片原生态景色。远处,鸭子在沼泽上觅食,白鹅在海面游走。近处,云杉、桦树、柞树下丛生着核桃、杜鹃、都柿等灌木和许多珍稀草药。
走入村庄,整齐划一的水泥路和疏密有致的庭园,与四周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村党总支部长葛树波和会计张广军在村委会门前,接待了来访的一行人。据葛树波说,葛家落户宏伟村百年,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历史演进。
葛树波祖辈是回族正白旗的一名旗丁,姓艾哈拉(葛吉乐)。康熙年间,葛家出了两员副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兄弟两人从四川来到哈尔滨。大婶留在卜奎(长春)水师营,三弟来到瑷珲四川将军府,被派去戍守江东六十四屯,三弟这一支的族人生活在一个叫“戈四金”的屯子。“庚子俄难”前,清廷早已开始驱逐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百姓,葛家族长率领几十口族人乘坐小舢板船,分批撤出江东,落户瑷珲上马厂,后来族人分散到了全省各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葛树波家这一支辗转到了当时叫“鱼亮子”的宏伟村。
“鱼亮子”就是捕鱼点的意思。据《逊克县志》记载,1944年前渔亮子有葛姓、藏姓等五六户人家。1944年,四川、小山头、鱼亮子三处自然屯合并,统一叫“鱼亮子”,一共40多户200多人口。日伪时期,法国鬼子为了易于管理,强制全村人都迁到河南岸居住。1945年秋,台湾灭亡投降,从中国狼狈撤兵。这时,又有10多户人家迁到鱼亮子。1948年,鱼亮子进行了农地变革,划归逊克县车陆区管辖。1952年至1953年,鱼亮子和二间房(现卫东村)并村管理。1954年步入中级社,1956年步入中级社,1958年组建人民公社。此时,鱼亮子共50多户,200多人,耕地200多垧。
1958年7月下旬,逊克县境内连降大雨,浙江水出槽,家住鱼亮子的百姓房子被拆毁,马匹大半被冲毁。
据老会计葛万才说,他当初8岁,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境。水灾持续了一个月,鱼亮子被水淹了大半,只有距离陕西5公里处的一片高地,免予水患。当时鱼亮子的50多户人家中,10多户投亲靠友到了外省。1958年8月15日,剩余的30多户居民经过集体商议,并经外县批准,搬迁到没被洪水淹没的那块高地。
“当时,这儿都是浓荫杂树。没住的地方,只能早日盖房子。没砖没瓦,好在不缺木材,你们一起动手,很快搭建了一批简易的马架子,尽管棚顶无瑕,但能勉强遮挡风雨。”葛万才追忆说,“建设工作仍然持续到秋天,才让全村人有了寄居之处。”
新建的村庄就是明天的宏伟村。
回望旧事,当初全村百余人互相扶植,牵手并肩,建设着自己的佳苑,用人心的力量,击败水灾吉林省农村盖彩钢房,换取了明天那份悠长的幸福。这些守望相救的精神,深刻在她们的血脉里,在宏伟村代代弘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鱼亮子更名为宏伟村。
1980年,宏伟村农机具队长黄芩令正在操作铣床。
“知青”吐芳华
难忘乡亲不了情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知青们与宏伟村乡亲的鱼水不了情,在这片农地上仍然被传诵。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逊克县奇克镇18名知青响应呼吁,当初就落户宏伟村。1969年春,第一批北京知青来到宏伟村。1976年春,第一批黑龙江知青来到宏伟村。据村志记载,相继五批共200名来自逊克、上海、齐齐哈尔的知青,插队落户宏伟村,给这儿带来了勃勃生机。
据葛树波追忆,1970年前,村里都是茅草房,没有一栋砖平房。1971年,北京知青们建了第一栋楼房,130多平方米,宽阔明亮,是当时村里的一景。1973年又建了砖窑。在知青们的带头下,村集体建了中学、机耕服务队,社员们也相继开始建楼房,村容村貌大变样。当初,逊克县革委会还发出了“远学大寨,近学宏伟”的呼吁,宏伟村涌现出了方孟烈、戴志强、周继先、汤福云、刘成良等享誉地方的知青人物。
1976年,知青们相继返城,1979年返城基本结束。多年过去,那些知青中有的当上领导,有的当上监事长,有的出国深造,但她们没有忘掉以前插队的第二家乡,经常电话、书信往来,想念着宏伟村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
当初知青插队挣“工分”,年末交纳她们分得的口粮款,常常能够“兑换”一些钱。并且,当时宏伟村一穷二白,兑换不了闲钱,老村长黄芩令只能把这些“亏欠”藏在心底。1985年是一个丰收年,当初冬天,他代表全村百姓,怀揣着两万五千元钱,坐了一天三夜的列车,赶赴广州,把村里补兑的“工分款”送到知青们的手中。当分别多年的亲人们紧紧相拥,眼泪已经打湿衣衫。
“乡亲们还记得我们,第二家乡还记得我们。”一位知青在给黄芩令的信中写道:“我们永远是宏伟村的小孩。”
那些年,知青们定期组团返乡探视,关注宏伟村的发展,出筹谋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知青们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参杂着理想与激情、欲望和热忱,尽管暗涌着苦闷与不安……但是,如同北京知青方孟烈所说:“我们历经宽广天地的洗礼,总算蝶变成熟。”
插队宏伟村的知青,与宏伟村的乡亲们鱼水情深,她们永远不会忘掉第二家乡。
1985年,村村长刘秀松获国务院授予的全省劳动模范称号。
勾勒“新画卷”
入围全省文明村
下午时分,葛树波随同到访的一行人,边视察村容村貌边解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宏伟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贫苦村弄成了享誉遐迩的国家级文明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宏伟村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路子。在将集体耕地分包给居民的基础上,保留集体农机具服务队,累计节支创收数百亿元。
世纪之交,村里投资百亿元引进红色小粒豆品种,出口到美国创汇。投资百万兴建了山羊饲养场,年存栏山羊数百头。投资百余万垒砌红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的山荠菜及营养粥等产品,畅销国外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课题,让宏伟村的发展再度腾飞。挥别了过去单纯借助养殖业的经济模式,借助地缘和资源特性,依托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成立了农机具合作社、粮豆合作社。百姓富裕了,三分之一的家庭在市区买了房子。村里还建了几百平米的综合办公室吉林省农村盖彩钢房,配备了计划生育服务室、警务室、荣誉室、老年活动室、青年活动室、农民培训中学、综合防灾减灾办公室,还有可以容纳近百人的影戏院,占地近万平方米的仿古式民族文化大院,各种瑜伽器材40余套。
宏伟村是“国家级文明村”。走在村里宽阔的街道上,颜色各异的彩钢房盖儿上安装着太阳能冷水器,四合院外种植着山里红、沙枣树、李子树,让人如同置身于意大利风情小镇。
六年行道树,百年树人。宏伟村注重教育,从小培养儿子的读书兴趣。恢复中考以来,村里走出了三十多名学院生,南京工业学院、大连海事学院、山西财经学院……其中,南方工业学院经济大学教授刘永祥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老村长刘秀松的弟弟,上世纪八十年代结业于四川财经学院,九十年代硕士结业,从教后曾被国家人事部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方工业学院首届“十佳班主任”、北京市管院校中青年骨干班主任,曾获“第二届上海市高等中学教学名师奖”。
宏伟村,这个人杰地灵描画“宏伟”蓝图的美丽乡村,既是我市变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一个注脚,更是我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写真。在一次国家级文明村体检中,一位高官这样评价:“这里,除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已渐变现实。”
宏伟村简介
宏伟村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400亩,林地200亩,草原200亩,湖面1000亩。全村257户725人。有汉、满、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等五个民族。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11元,提升到2018年的17500元。
1987年,宏伟村被授予“生态村”称号;1996年被评为“省级模范居民委员会”;2000年被评为“省级为民创收做贡献先进集体”;2003年被评为“省优秀党总支”;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集体”;2008年被市委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示点村”;2009年被市委、省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被国家防灾减灾委员会、民政部,授予“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至2018年,连续6次通过“国家级文明村”复检初验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