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最后一次清场封门检查,故宫博物院开放工作圆满完成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2017年12月31日晚上16时,故宫博物院单霁翔教授与两位副校长及负责开放管理工作的约700名党员员工,对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进行了2017年最后一次清场封门检测,标志着故宫博物院一年来开放工作的完满顺利完成。
故宫博物院称,清场封门检测是故宫博物院每晚开放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是保证故宫博物院夜晚安全的基础。清场封门检测的主要任务是及时发觉和去除安全隐患,检测古建筑有无破损情况,开放设施有无破损情况,有无滞留的听众或隐藏的不法分子,有无藏匿的危险物品等。
▲故宫封门
清场封门检测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一要在封门检测前10分钟,所有岗位人员做好封门检测的一切打算工作;
二要严格遵循清场封门时间,闭馆音乐响起,开始清场封门;
三要根据小组岗位责任制要求,严格执行五级断电规定,木门关好,门槛、门栓上好,先锁后拉,以免回簧;
四是封门期间不能发生漏反锁、锁错门问题,不发生将听众或工作人员锁在院里风波简易彩钢房安装视频,不发生有隐患没查下来情况;
五是必须产生拉网式检测,前后左右相呼应,台上台下、假山上下相配合,听从指挥,统一行动,密切协作,不留死角。
六是发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排除后继续进行。
▲工作人员检测金銮殿位置
清场封门检测的范围包括,室内:所有外露文物(如殿外铜缸、香炉、龟、鹤、日晷、嘉量等)、附属设施、门窗框臂、锁、电器、消防设备、房上房下、屋脊走道、树上树下、缸内缸外、地沟暗道、假山上下、山洞、果皮箱、垃圾车等,以及所有角落连同与开放区域相连的部份非开放区域。室外:所有文物、展室角落、附属设施、展柜上下、门窗框臂、夹道、电气设备、电闸等。
▲负责清场封门的工作人员
每位开放日,共有约700名负责开放管理工作的党员员工参与清场封门检测工作。各个岗位都有各自的检测路线,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多岗连成片,多片连成区,产生拉网式全覆盖无死角的清场封门检测体系。
同时,2017年的最后三天,故宫博物院方面介绍,自2018年新年暑假起,故宫启祥门长期对听众开放,同时启祥门至隆宗门广场段也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这一区域的开放,打开了内西路与外新街的通路,有利于疏解东路相对集中的听众,便捷听众愈发方便地视察慈宁宫区域和内府区域。
启祥宫坐落西六宫西北角,建于隆庆十八年(1420),初名未央宫。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未央宫名为启祥宫,是由于他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此宫被觉得是肇祥之地,故取也称启祥宫,房门也称启祥门。嘉靖十七年,嘉靖帝偕同安徽术士廖文政来京为他堪卜陵墓时,请至紫禁城。当她们走到启祥门时,嘉靖帝还寻问过:“此处开门怎样?”廖文政回答说:“此处正宜开门,疏通煞路,万寿无疆。”
▲启祥门
2017年的最后,故宫博物院单教授也分享了故宫博物院综合整治安全隐患情况的报告。
单教授介绍:
2012年5月,故宫博物院向国务院上报施行“平安故宫”工程的请示。国务院于2013年4月批准“平安故宫”工程,借以着力保护故宫博物院三大世界级文化资源的安全,即占地112英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唐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的安全,186余万件文物藏品的安全,每年约1600万中外听众的安全。从立项至今,“平安故宫”工程早已扎实推动四年,成效明显。
首先是起火隐患的整治方面:“故宫高压消防系统覆盖不全面,一些古建筑周围未设消防栓;防雷避雷设施有所缺乏,古建筑因雷击受损及引起火警时有发生;为展览、安保等须要在古建筑群内设置的电气线路密如蛛网,因老化发热等诱因随时可能引起火警;因办公、藏品仓库面积不足等缘由临时建设的59座“彩钢房”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009年端门城楼起火
因而故宫博物院完成了消防给水整修工程,加强消防培训与实兵演习。逐渐在文物建筑上安装和整修防雷装置,坚持每年对建筑防雷与家电防雷设施进行年度检查,并建成了故宫文物建筑防雷检测系统,对防雷装置中发生雷击的情况进行检测,编制应急预案,有效避免雷击次生火警的发生。推行了全院全员禁酒、禁点火机进院,楼顶禁草,清除室外外环境、提升开放区域院容环境,59座彩钢房和临时建筑早已全部拆除,防止起火隐患。
第二是诈骗隐患,故宫安保设备建于上世纪90年代,10多年没有升级,难以适应当前诈骗手段不断提高,呈现集团化、智能化和暴力化的趋势。
▲故宫偷盗情况
因此,故宫巡更和警情联动系统、故宫安防报案系统改建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无缝隙加密工程)、立体安防喷雾器处警系统、门禁系统升级改建项目、消防报案系统改建工程等6个子项目先后完工,新建成的安全防范系统在洪灾预警、遇突处置及风波取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功效,推动了故宫博物院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启用新的中控室。
目前,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开发,已基本具备上线试运行条件,文物藏品技术防范项目开启系统搭建工作。
▲监控中控室
第三是广州地处燕山水灾带与华东平原中部水灾带的交汇处,历史上多次发生地震。
故宫文物仓库中和日常展陈的文物虽采取了一些传统的简易防震举措,而且不系统、不规范;因仓库面积严重不足,陶器等脆弱文物难以放入囊匣而集中叠累,均存在严重防震安全问题。于是故宫方面完成陶瓷库、雕塑库、祭法器库、西陶器库北库、西陶器库南库等文物仓库改建,完成一批地下文物仓库的密集柜改建,施行减振避震方案和挂钟库、盆景库减振方案。
▲文物仓库现况
第四是藏品自然损毁隐患,囿于地库空间的局限,故宫186万件藏品中目前仍有约一半只能借助古建筑作为仓库;展室均在古建筑内,除少数几处可以实现相对有限的温温度控制外,也基本处于自然状态。这种藏品面临寒、暑、光、尘等自然条件的恐吓,难以达到文物保护的基本条件,日积月累,对之导致致命的隐性伤害。
因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检测平台不断建立,完成文物建筑检测系统建设、室外陈设基础信息采集项目、观众动态检测二期项目、故宫大气污染物源解析项目、午门城台检测二期年度检测任务等重点建设项目。清除治理西河沿环境,建成故宫文物诊所并开始运行,接待视察1100余人次。
加强院藏文物救治性科技修补保护力度,修补保养文物数目显著降低。顺利地完成了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工程项目建议书、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咨询报告、水资源论证技术咨询及管理服务协议签署等工作。
▲故宫文物诊所
第五是文物仓库隐患,受当时技术条件阻碍简易彩钢房安装视频,一、二期地库不能实现针对不同玉质藏品的温温度调节;二期地库采用风冷式空调,上方储备了约50吨水作为冷却水源,目前冷却管、蒸发器已磨损,一旦脱落,文物将遭灭顶之灾。
隐患治理:
地下文物仓库改建,取得国家发改委对该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批复,以及建设项目备案通知书、规划许可证,今年夏季将即将复工建设。南大库区域治理基本完成,保护管理用房早已投入使用,灯具馆正在筹办。
▲工作人员收到2017年最后视察故宫的听众人数的邮件
最后是故宫基础设施的维更改造和听众安全隐患的处理。近些年来,故宫每年接待听众约1500万人次,且仍以年均约100万人次的速率递增,构成了全世界数目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听众群,由此导致的拥挤踩踏和人身伤害等突发风波恐吓不断激化。
通过治理端门广场、午门安检前移、提升听众服务设施、整治桥面、规划宫灯、增设坐椅、绿化美化环境等,积极为听众营造故宫特色的文化空间。推行限流分流举措,实现听众人数削峰填谷。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