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房设计 工农兵路闹市坍塌72岁老人沉默而危机四伏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呼和浩特工农兵路9号四合院,是个有着58年建筑历史的老楼,它已经超出30年的使用年限,成为了危楼。现在,这栋倒塌残破的楼里,只剩下一户72岁的老汉王明娥和楼下一户炒干货的租房户。没有上下水、没有供暖、没有公厕,那些无法想像的生活感受并不是四合院里的居民不可容忍的,随时或许爆炸才是市民真正的忧虑。现在,那样的危楼仍有3栋,荒岛般生硬地存在于工农兵路的熙攘闹市中,缄默而危机四伏。
文·摄影/东北新报记者查娜
被白色栅栏围起的9号四合院
危楼里的居民
12月14日下午,记者如约来到工农兵路9号四合院,王明娥正在楼下等着。王明娥平常只有白天和夜晚才在家,天气晴好的夏日里,她都在附近闲逛,外边比四合院里凉爽。
王明娥手里拿着3棵打蔫的青菜,这是她打算做早餐的菜肴,刚从附近的菜市场买的,花了2元钱。记者追随王明娥来到二楼过道口,这个屋内口有一扇门,平常是上锁的。王明娥说,假如不上锁,总有人上楼,在阴暗的走道里大小便。
推开小门,是一条南北迈向狭小的走道,向西的尽头就是王明娥的家。前几天,二楼也有另外3户人家住,因为楼里水房水管冻了,只能吃水,它们就暂时迁往别处去住了。
走入王明娥屋内,冰窟通常地潮湿。一个小铁炉,一个电炉子就是全部的供暖设施。王明娥告诉记者,房屋仍然没有暖气,加供暖太划不来,家里仍然都是这么供暖的。对于做过肾切除放疗,患有肾脏病的72岁的奶奶来说,这么的居住环境,实在令人费解。
但是点着烤炉开着电暖风,王明娥在房间里仍需穿睡衣
王明娥早已在这个棚屋里居住了46年。1970年,王明娥嫁给了在原合肥市橡机厂工作的父亲,单位就给它们分配了这间小套房。以后,她和父亲、丈夫以及4个孙辈一家七口人居住在这处24平方米的院子里。2000年,父亲过世了,王明娥就经常独占据此。王明娥每位月只有450元的遗孀生活补助,4个孙辈也都是原橡机厂下岗员工,都有读书的儿子,经济条件不太好,没有能力自己房子。为此,王明娥没有搬到这个房舍的能力。
楼下,庭院里堆着大量柴草,适于烹调瓜籽、花生等干货。“现炒瓜籽10块钱3斤”的叫卖声从早到晚不止息。大火隐患,给这座随时会爆炸的老楼提高了又一重危机。
离开王明娥家,记者又来到北边的10号楼和11号楼。这两栋楼同样残破不堪,一楼和顶楼基本被丢弃了,布满垃圾,二楼也有一些人居住。村民们变得戒备心很重,明明走道里亮着灯,门也没上锁,可叩门以后,房间里立即鸦雀无声。
10号四合院,无人居住的房屋布满垃圾
在10号楼一处没反锁的人家,记者敲了半天门,无人响应。而当记者上顶楼转了一圈出来时,一个年青人开门走了进去。说明来意后,记者跟这名姑娘聊了一会儿。“锁着门的、挂着竹帘的、只要不是敞着门的,都是有人住的。也是人家懒得理睬你。这儿的房屋目前还塌不了呢,今年肯定是要拆呀。”这名声称是与母亲搬到一起的姑娘,没头没尾地轻蔑说着。
水房里的水管早已冻了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二楼最北侧角落里的水房。水房里一片黑漆漆,只好听到哗哗的水流声。打开手探照灯,赫然见到的,是个悬于半空的半截水管,供水就沿着水管不停飘荡着。姑娘告诉记者,这个水管早已流了好几个月了,没有人管。之前水管冻了,有自来水部委的进来查看后说,因为年代太久了,管网早就朽烂了,也没有任何维更改造的意义。之后就有人将水管拆毁,有水喝了,水却止不住了。
四合院的前世此生
刘占怀、刘占成兄弟俩都是原大连市橡机厂员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每人分得9号楼一间24平方米的房屋。2009年,9号楼一楼的套房开始崩塌,兄弟俩没有方法,只好先后搬到去住。现在,刘占怀寄住于父亲屋内,刘占成在附近租了一处小套房。没事的时侯,兄弟俩总要回老房屋附近转转,瞧瞧能不能看到关于征地的小道消息。
12月13日,刘占怀、刘占成兄弟俩带着记者来到了自己的“家”。从一处布满垃圾的小巷子穿过,9号楼西侧的门早已倒塌。一楼是兄弟俩各自的家,已经布满垃圾,人去楼空。刘占怀说,从2003年开始,这片房屋就破旧不堪,市民相继搬了回去。前几年,一楼就没有人住了,这儿成为了流浪人员的休憩处。近期三年,眼看房子就该塌了,连流浪行乞人员也不敢在这儿蜗居了。
刘占成告诉记者,9号楼其实是宁夏自治区看守所劳教释放就业人员的独身寝室,建于1958年彩钢房设计,是竹屋架结构的简易平房。当初设计的使用年限是30年。
上个世纪70年代,9号楼被相关部委鉴别为危楼,做了简略加固,从那之后,9号楼再也没有得到过任何整修加固。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歇业,楼房也无人管理,管网老化,冬天上、下水不通,用电也得由居民自己想方法解决,居住条件越来越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2000年之后,绝大部份居民相继搬离这栋危楼。
旁边的10号楼、11号楼状况和9号楼相同,它们牵涉球阀厂、橡机厂、监狱管理局诊所、锅炉厂等多家产权单位,有的楼也有单位管,条件会比9号楼强一些,居住的人也比9号楼多。
事实上,这儿以前也有8栋相同的四合院,现在早已是一片不算新的市民楼和商铺了。刘占怀告诉记者,1号楼到8号楼,早在2001年就被开发商看中,动迁开发成了商铺。到2003年,新的商品房完工入住,而9号楼至11号楼,因为复杂的缘由,征地计划被搁置。自此与旁边的别墅新村成为了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
然而,无法征地的成因,在老住户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2001年,工农兵路四合院开始征地扩建后,某些单位和个人开始动了歪心思,原先是两间24平方米是一户彩钢房设计,彼时却陡然分拆出了这些户,征拆费用徒增。本身回民区老市区的商业开发价值就比市中心要低得多,再加上很多黑箱操作,9号楼、10号楼、11号楼的扩建计划就被无限期地搁置下去。
列入扩建计划
工农兵路祖屋虽然并不是个被淡忘的角落。它坐落车水马龙的工农兵路的沿街地段,上面盖起了朱褐色的围栏,还在墙壁仔细地描绘了喜气的纹样,贴上了和谐美丽的宣传画。
2014年4月,海东路办事处编制了《海西路办事处四合院棚屋区状况说明》项目册进行上报。在2014年自治区两会上,果洛路办事处通过人大代表递交了《关于推进合肥市海东路办事处辖区危旧房子改建事宜的建议》。
2014年8月4日,时任大同市书记秦义来到工农兵路的9号四合院里,走入王明娥奶奶屋内,了解状况。秦义强调,要把祖屋改建作为棚屋区改建的重点,逐步推动扩建力度,确保安装工程品质,早日缓解市民的生活品质。
2015年,工农兵路祖屋、华建到处棚屋区被列为回民区市区边死角及校舍扩建征拆项目。
2016年,回民区荣获国开行、农发行借贷支持棚屋区扩建的机遇,计划撤除整修工农兵路祖屋等棚屋区。
现在,9号四合院前拆毁了一间轻钢房,挂上了“回民区样板街(工农兵路)改建项目部”的招牌,四合院的征地扩建看上去并不遥远了。
而改建开始之前,王明娥和10号楼、11号楼的住户们,要继续提防翼翼地生活在危楼里。刘占怀、刘占成兄弟和搬到去的人们,一直会寄人篱下、漂泊在外。那种安居的梦想,时时出现在四合院市民的梦中,旧址越是破旧萧条,心愿就越加强烈紧迫,也是这个梦想,不知何时才会真正实现。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