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房彩钢活动房 回顾2003年非典与2008年汶川地震:个人贡献与荣誉见证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步入二十世纪,有两次大灾不容回避,一件是2003年秋冬之交的“非典”,一件是2008年5月的芦山大地震。
抵御非典、援建北川,很荣幸,我都投入了这两大风波中,并在其中做出了微薄的贡献,也留下两个见证,一个是北京市建设委员会颁授的“济南市建设系统抗震抢险先进个人”荣誉证书,一个是颁授的“济南市预防非典型性气胸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夏天,本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当人们满腔豪情打造美好未来的时侯,“非典”灾难却忽然降临。2003年春,“非典”肆虐时我在北京市建管局工作。当时北京市的建筑工地都归我局管辖,而建筑工地人口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农户工兄弟防非典意识薄弱,成为防治非典的重要群体。当时我的任务是及时向上级部门报送建筑工地预防非典信息,盘发全局简报,同时做好预防非典的宣传工作。局里创立了非典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向全行业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非典型性肾炎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对全市建筑工地进行防治非典工作专项检测的通知》,完善了全行业预防工作网路和责任链,创立了3个非典预防工作检测组,对城区建筑工地的“非典”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测。这种信息我都及时上报、宣传,使我局成为全市各部门防非典信息较多的部门,也让全社会对建筑工地的防非典工作有了较多了解。同时,我们还指导企业借助黑板报、宣传栏、简报和内部报纸对防非典知识和工作动态进行广泛宣传,内部宣传也搞得有声有色。
当时北京城区人口200余万,流动人口57万,非典预防的原则是“力争不输入、确保不扩散、做到不漏报、尽量不死人”。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工地都推行了封闭管理,推行登记备案制度和人员出入报告制度,避免重疫情区人员步入施工现场。
为了让外界更多了解建筑工地的防非典工作,我们约请报社记者专门到建筑工地进行专访、探访。记者在报导中写道,工地都组织了专门人员每晚进行检测消毒,并且把责任制落实到各个区队,并按照人数配备了温度计、毛巾和药用皂,还要求各个区队负责人每晚对工人身体状况进行统计并上报公司;人员不得随便外出,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登记后由采购人员负责统一购入;许多工地增设了洗手设施,为避免交叉感染,有的工人家属常常送一些生活用具,公司就派专人负责接收等等,这种报导有细节、有事实,正面作用特别大。
根据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的原则彩钢房彩钢活动房,杭州打造了预防“非典”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主要任务是御疫情于市门之外,切断输入源;第二道防线主要是击溃市内疫情流动传播渠道,市内所有公汽车和转租车推行定时消毒,并粘贴由北京市警察总队发的“已消毒”标签;第三道防线主要是针对重点部位和场所,涉及到除住宅之外的所有公共场所;第四道防线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前沿阵地——医院,主要是控制交叉感染。
根据第一道防线,我局接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城市出入口建设8个彩钢板活动房式的防非典留验站,任务时间是三天。时间紧,任务重,局里调动各大建筑公司、组织精干人员仅用18个小时就建成了面积480平方米、功能健全的8个彩钢板活动房式的防非典留验站,遭到市领导的夸奖。我立刻组织稿件,及时将信息上报,听说该信息获得了省领导的批示。
不管是抵御非典,还是入川捐建,我都没有直接冲在一线(但我也在北川县擂鼓镇捐建现场工作了将近一个月),但我用我的笔、我的镜头记录和及时传递了一线的声音和一线的辛酸。嘶鸣声,号令声,汗滴声,声声入耳;大工程,小故事,好榜样,篇篇走心,我感知他人的感知,见证别人的故事彩钢房彩钢活动房,笔尖上下、镜头内外都是舞台。心里有信仰,笔下有力量,我将继续用文字记录当下、书写时代,将一砖一瓦绘成光影,为一人一物传递体温,做正能量的搬运工!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