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彩钢房 90后村医杨二凯:中医西医全能,村民信赖的年轻医生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村里来了位“90后”医生
“附近的人对他都挺信任的,西医中医都能看,有点哪些小毛病都来瞧瞧。”白露秋凉,居民张梓萌两岁半的女儿有点发烧,一大早,她就领着小孩来卫生室看病。“杨二凯见谁都乐呵呵的。”村民姜巧玲家就在村口101省道的街边上,房屋以前转租给人开了一家诊所,尽管这么,她也没少在村卫生室那里拿药……
9月6日,村医杨二凯正在给病人检测血糖。石梦竹摄
提起那位“90后”村医,居民们赞不绝口。“服务心态好”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甚至时常有对门村的居民来找他看病。2019年起,辽宁省辽阳市举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着重兜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杨二凯并不是同村人,在石家庄护理职业大学乡村医学班进修两年、毕业实习一年后,2023年新年,他来到了靳家沟门村卫生室。
走入小小的卫生室,超市、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依次隔开承德彩钢房承德彩钢房,一应俱全。用杨二凯的话说“过去这就是两个大通间”,机电出身的他自掏腰包、自己动手,给村卫生室“整了容”,现在,乡村“标准化卫生室”有模有样。
靳家沟门村人口少,居住较为分散,好多人患有慢性病而不自知,杨二凯介绍,村里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因为饮食习惯和环境影响,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比较多,须要有专业的大夫随时监测、指导服药,帮助她们进行常年慢病管理。
杨二凯是村里862口人的家庭大夫,时常去居民家义诊。图为他上门为80多岁的奶奶检测血糖。石梦竹摄
据悉,杨二凯还是村里862口人的家庭大夫。隔三差五他都会去一些居民家义诊。怕耽搁其他人就诊,他就趁着午睡时间上门随访,或是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受累你三天天地跑来咱们家!”“杨大夫,你快上咱们家去吧!”“饭快做好了,你吃点再走呗!”……时间一长,搬去山坳深处的居民们也盼着他的到来。
中中医结合,母子大夫齐上阵
在卫生室的庭院里,有一间小小的彩钢房被当成煮药室,杨二凯的母亲杨秉国正在把煎制好的草药装进便携药袋,让居民带回去去。
61岁的杨秉国退职后就和父亲一起在卫生室给居民看病。图为杨秉国给病人煎制汤剂。石梦竹摄
“我去年61岁了,原先就在附近卫生院工作。”杨秉国一边展示着自己的医师资格证,一边和记者介绍,朱家三代行医,退职之前他也是一名草药师,在原滦平县红旗镇黄旗卫生院兼任多年教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西医。今年退职后,他跟随父亲来到这个小小村落,一起给居民看病。“在家也没哪些事,在这里能够发挥余热。”杨秉国说。
说到丈夫,杨二凯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在中学学的这些东西,没人带真是不行。”杨二凯介绍,自己前几年在乡村医学班学中医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西医知识,但依然须要有经验的老西医指导,母亲来到卫生室和自己一起工作,让他的心中有了底。
每晚,杨二凯驾车带着儿子早早从石家庄市双滦区来到卫生室,晒药渣、扫庭院、熬草药、给病人看病,晚上饿了就吃一些从家里带来的饭菜,到了中午,兄妹俩虽然下了班,就会去不便捷来卫生室看病的居民家里,给她们上门看诊、送药。
上门看诊后,居民送杨二凯出门。石梦竹摄
“农村老先生都是这样看病的。”杨秉国说,过去是走路义诊,他那时侯则是骑着摩托车。现在,兄妹俩结束三天的工作,杨二凯开车载着母亲驶入院子,向晚霞奔去。
“这地方多好啊,山清水秀,空气质量好!”村卫生室的“父子兵”齐夸村里的风土人情,而在晨曦雾霭间,山峦环绕处,这方小小的卫生室,也成了居民们的“定心丸”。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