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钢房多少钱 乡愁与牵挂:肇源县新站镇帮扶干部杨玲霞的感人故事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全文共3022字,阅读大概须要7分钟。
乡愁里的思念
车辆行驶在乡村路上,一村村的红瓦房、彩钢房,隐没在翠绿的树林和翠绿的庄稼中间,流云时常会在河湖里投下它苍狗般的倒影,与村庄里传来的狗吠声相映成趣……
每到这时,就总会想起这个金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乡愁,既是乡景,也是乡情,更是一份深情的眷恋。
2017年5月的三天,肇源县新站镇扶贫党员杨玲霞走入贫苦户刘雅清的家里时,内心复苏的就是这些情感。她见到刘雅清,就想起了远在老家包头的父亲,如同看见了亲戚。
尚城村的刘雅清,丈夫儿患病多年,临行时给她留下三、四亿元的饥荒。她也病怏怏的,硬挺着去打工,实在干不动了,才回到家里。家里,还有个弱智儿。
万般哀痛,伴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推动,由于扶贫党员的援手,溃散得一干二净。
刘雅清喂鸡
那年9月,杨玲霞自掏腰包,买了5个小猪献给刘雅清。从此,刘雅清开始养殖,现在吃穿不愁,还新盖了一栋长长的猪场,繁殖着8头母牛和18个小猪。
“刘姨说想养殖,既然她有这志气彩钢房多少钱,那我无论怎样,都要扶她一把。”杨玲霞说。
刘雅清的猪场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党员。
作为全市第一大建制镇,新站镇建卡立卡贫苦户并不多,只有102户213人,而且扶贫党员,绝对是顶配。
市委县政府高看一眼,从县直单位抽调76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新站镇更是担起责任,党政班子9人兼任第一责任人,同时抽调49人作为第二责任人。
134名扶贫党员持续攻坚,落实各类新政集中攻势,推进贫苦户从2016年起相继扶贫,到2019年末全部扶贫,人均年收入近亿元,踏上富裕幸福的小康之路。
绝不落下一户
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走入新合村的刘俊仕家里,抬眼就听到庭院里那口井,让这一家人既爱又恨了二十来年。“刚打好时,水挺好,后来就变黄了,还有味道,得沉一会儿能够用。”他丈夫儿说。
对老百姓来说,吃水是天大的事儿。
肇源县脱贫中心副校长王文超说,3年前,肇源县在全市率先突破体制,促进农村饮水实现市场化、标准化、安全化,几乎家家都吃上了优质的自来水。
也难免会有鞭长莫及的地方。扶贫党员陈绍彭入户整治时,发觉刘俊仕家搬去屯子南头,距离自来水主管线太远,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接过去。
他把问题反映给水利站和供热公司,这两家单位却有劲使不上。
就在你们责怪时,其他扶贫党员们也反映,全镇还有4户贫苦户,跟刘俊仕家的情况一模一样。
新站镇党委副主任韩彦波主管这项工作,为此事很是沮丧,在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批评自己工作不到位。
“绝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彩钢房多少钱,带入小康社会”。在他的提议下,新站镇党委研究后决定,既然管道暂时还接不上,那就去买最好的净水器,让这5户都吃上好水。
不到一个礼拜,这5户每家都装上了一台净水器,价钱5000元。
刘俊仕
“水质监测过,和自来水一样,能直接喝,就连烧沸水,水壶都不酸败。”刘俊仕说着,咕咚一声,接了一瓢水喝。
“圆满”。假如你觉得问题得以解决,工作就该结束了,那你可就错了。
新站镇汲取教训,举办全镇扶贫攻坚大会,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筑牢“两不愁三保障”基础。
一年后,新站镇再接再励,要求包村领导带队,围绕“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逐项排查,立查立改。
新站镇党委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贫困之冰”不是三天冻结的,这么“破冰之功”就须要向纵深加码,持续给暖。
院子里的笑声
漫漫扶贫路,殷殷民生情。
尚城村去年才51岁的钟宝太,看起来有六、七十岁。这是过去愁苦哀痛的生活,留下的刀痕。
20岁血气方刚时,他却患上“不死的疾病”——强直性脊椎炎,几乎失去劳动能力,这造成27岁才离婚,31岁才生子。“儿子刚出生那会儿,8块钱一袋的羊奶,我都得去赊。”他说,“房子都要塌了,想上去就后怕。”
现在,他再也不用后怕了。2017年秋冬时节,危房被推到,一栋崭新的彩钢房拔地而起。他在手机里,仍然典藏着建房午时的视频。
危房改建
一家人喜上眉梢,看见希望。
“小菜地两千,流转农地两三千,一百只鸡得赚万八千,婆婆打工每位月三千……”他就这样算着,越算越高兴。
小菜地
和钟宝太一样,全镇扶贫户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都满满的——
家家住进“幸福大院”,其中61户,从土房、危房搬到彩钢房、红瓦房。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肇源县的危房改建标准,在全市都是最高的、最好的。“过去一下大雨,窗户都掉泥,村里就得把我接走。”靠小村的姜桂祥说,“自打住上房子,就是天都漏了,我都不担心。”
户户都有“家庭大夫”。享有“医保兜底”“先诊治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新政的同时,享受“家庭大夫签约服务”,实现“小病不大病,大病不延误”。古镇村的张全满和丈夫儿,自从村医每周都去给检测身体,肾脏病和高血糖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再也不用总往诊所跑了。
教育帮扶一个也不少。就连高中结业后,在外打工一年多的施明宇,都在扶贫党员的规劝和帮助下,走入中学学起技术。杂费全免,还享受“雨露计划”和爱心企业的捐款。
帮扶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推进“造血”
来到新站镇棚室基地,水果的浓香四溢而至。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份优雅的希望!
新合村的扶贫户司相连,停下手下的活儿,很满足地说:“一天给一百二,晚上还管饭。”
这40栋暖棚,是新站镇借助中央帮扶资金,又配套30亿元建设的,是全镇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的标志。
新站40栋帮扶暖棚
新站镇副局长杨旭平说,镇政府把它作为永久性产业,每晚会掏出利润,分给扶贫户,同时吸纳扶贫户就业,降低她们的务工收入,保证她们扶贫不返贫。
水果那里都有,新站镇又该如何卖呢?
首先,她们种有机的;其次,以“爱心企业、扶贫攻坚”的名义,联系全县企事单位进行认领。
过去三年,40栋暖棚全都“名花有主”,这些“订胆拖”收益,给每户创收1000元。
产业帮扶业最直接、最有效。去年,新站镇再投资金,新建两个项目。一个是大核桃养殖,另一个是黄牛饲养,一直作为永久性产业,一直是集体经营,一直是带贫创收。去年,预计每户创收1000元。
黄牛饲养
同时带贫创收的,还有市级产业项目——鲶鱼沟的小麦和水产,每户每年800元。
扶贫户也积极行动,努力生钱。种水果、种枣树、养家畜、养畜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宜种则种,宜养则养。
33户从事养鸡。镇政府组织扶贫单位、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与她们签署购买合同,预计每户创收2000元。
69户养殖金塔椒,总面积45亩。镇政府聘请技术人员指导,还促使让她们和合作社订立订单,竞购价每亩1元,预计每户利润3000元。
果园里的希望
种好不愁卖。小菜地经济“由虚转实”,稳定创收。
共同奔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正是这份浓厚的、暖暖的真情,熔化消解了贫苦户长期苦寒的“贫困之冰”。
134名扶贫党员和102户贫苦户,缔结扶贫对子。
王爱民开始患贲门癌,后来股腿骨坏死,因病致贫。赵明芳入户整治,得悉他想开四轮车赚钱,第二天就借5000元,买了辆献给他。后来通过多方联络,省内一家救治基金会,免费给他做了放疗。现在,王爱民的气管癌稳定了,股腿骨也换了,正开着两轮车,直奔好日子。
金塔椒里的希望
刘玉想养殖金塔椒,可他都七十八岁了,又是除草又是栽的,实在是干不动。张义东据说后,当日就率领十来个哥们儿,给奶奶家的庭院都种上了金塔椒。就连他家的房盖、门窗、院墙,也都是张义东帮忙翻修的。
结对扶贫,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贫苦户的穷根一天天拔出,坚定起扶贫奔富的信心。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在扶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新站镇响鼓重锤,在落实好各项扶贫新政的基础上,建立扶贫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强化产业项目运行管护,保证“持续造血”,率领全镇6万人民共迎胜利时刻,共飨全面小康。
监制:周志刚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