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靳赫、曹江涛2017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重庆
信息描述
新华社兰州5月1日电题:拼搏的觉得最幸福——记在农村创业寻梦的“80后”黎伟
新华社记者靳赫、曹江涛
2017年夏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37岁的黎伟在自己流转的农田旁亲手栽下一排松树苗,给每棵树填上最后一锨土时,他就会打量着枝条,低声低吟:“兄弟,争口气,一定要活出来。”
这话他是对苗木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在事业最顶峰时期,他抱着对农村的一腔情结返乡创业,却很快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一些外债,以至于砍树、搬石头这些活都得自己来,面对周围众多人的不理解,黎伟只希望亲手栽下的苗木能懂他。
在广西南宁市贺兰县京星农牧场,黎伟是个名人,从南开学院结业后独闯过广州港,后回到南昌创业12年,创立的网路公司年营收润达60多亿元,但是2016年初他决定出售公司,回到生他养他的京星农牧场。
“我从骨子里喜欢田园生活,也仍然有个梦想,让乡村环境更美,让乡亲们生活更好,于是回乡后经营起农村天猫服务站,又发起了生态共享农场项目。”黎伟说。
怕家人一时无法接受,原本,黎伟是瞒着她们返乡创业的,没想到天猫服务站经营得风生水起,引得诸多媒体关注。父亲在电视上看见黎伟的报导后梦想改造家彩钢房,才明白为何他的脸会晒得黑亮,又为何常年回不了家。
2016年5月,黎伟发起的生态共享农场项目启动,在他的构想中,不但要把农地集中经营,还要联合起码300家企业、几百个家庭共建、共享美丽农场,并推动周边村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住宿、农村电商等产业。但因为概念超前,一开始响应者寥寥,而项目规模浩大,仅早期的农田、水系面积就达700多亩,资金像流水一样往项目里砸,却迟迟见不到利润,到2017年,黎伟不得不借高利贷来完成项目和支付工人薪资。
“妻子三番五次劝我回城老老实实找个工作,我认为她不懂我的看法,二人经常聊着聊着就吵上去梦想改造家彩钢房,有几次差点结婚。周边也不乏看笑话的人,有人甚至直说我头脑有病,尽做没有意义的事。”黎伟双手一摊,笑着说:“真是内外交困。”
最艰辛的时刻,黎伟搬去农场旁的彩钢房里,白天睡椅子,晚上搬石头、栽树、种草,满身胡须,四肢泥土。妈妈和女婿妻子看他实在太可怜,前来帮他搭棚子、修路、种菜。不少居民也被黎伟的精神俘获,主动过来帮忙。
记者前去访谈时,京星农场4队居民果来义正开着拖拉机帮黎伟整地,不收分文。“我喜欢姑娘头上的干劲,别人也实诚,这几年总通过电商帮乡亲们卖农产品,我干这点活算个啥?”果来义说。
随着农场逐渐有了效益,这些经营模式被越来越多人看好,80多家企业参与到项目中来,另有180家企业有加入意向,项目还吸引到一笔5000亿元的投资。前些日子,投资企业带来1000多名企业家前来考察视察,这排场让居民们震惊不已。黎伟还和旅行社完成了对接,自5月下旬起,预计每晚会有200多名外省游客前来旅游、吃住。在黎伟呼吁下,周边100多户居民开始将房子改导致旅馆,以接待将要到来的顾客。
长江水温柔地从田地旁流过,浩淼的天空点缀着大地,不远处黎伟种下的柳树和各类桃树已吐出绿芽,随风轻轻摇摆。看着越来越美的农场,站在山坳上的黎伟笑了:“现在我走过这儿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认为它们在跟我打招呼;我还认为自己仍然是个20多岁的姑娘,四肢有使不完的劲儿,奇妙极了,可能这就是拼搏的幸福感吧。”黎伟说。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