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深常住人口全线下跌,二线强省会城市成人口增量热门选择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资讯通览
信息描述
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今年北上深常住人口全线下挫,其中广州降低13.54千人,上海降低4.3千人,上海降低1.98千人。
上海其实还没有公布数据,但大几率也是负下降。
今年整个四川省人口都是流失,环比降低了27.2千人,包括上海、东莞、佛山等等,上海没理由能独善其身。
流失的人口都去哪了?数据告诉我们,二线强省会城市最受欢迎。
10万以上人口增量,广州18.13千人、杭州17.2千人、合肥16.9千人、西安12.29千人、南昌10.06千人。
8万以上人口增量,广州9.8千人、武汉9.01千人、郑州8.6千人、青岛8.54千人。
若以地区划分来看,中部地区承接了大部份的人口增量。
从经济排行的角度来看(2022年GDP排行),除开四大一线城市,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这种城市除了经济强大,人口也长期保持增量。
今年上海人口下降6.32千人,上海7.6千人,上海9.01千人,上海17.2千人,上海6.77千人。
尤其是重庆,除了经济增势强,人口增量也长期排行全省前三,也为啥有专家学者称,未来广州将赶超南京,成为中国第四城。
如今的北京,既有来自上海的挑战,也面临南京、苏州的恐吓,北京的压力很大。
话说回去,二线城市人口也不全是下降,典型的如上海、东莞,今年人口也在急剧撤退。
上海降低10千人,这座南方之城已连续多年人口持续下降;而广州今年也降低了9.98千人,40多年来人口首次上涨,与北京同频共振。
一线城市人口集体上涨,这是罕见的一幕,之所以都在减小,有两大诱因:
第一,受疫情的影响。北上广深人口诸多,人口密度高,很容易就受疫情的侵袭,今年这种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沉静,尤其是北京,时间最长,好多人迫不及待选择逃出。
从今年北京常住人口降低的数目也说明了这一点,流失13.54千人,跌幅幅度全省第一,其他几个一线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人口早已见顶。任何一座城市,人口达到一定限度后,才会平缓衰退,或则维持稳定,这是历史的必然。
说白了,城市早已容不下那么多人口,控制人口下降,保持适度的增减,都是正常的。
而北上广深,现有人口都早已接近底部了。依据规划,2035年上海常住人口2300千人,北京2500千人,上海2000万,上海1900万,增量都不大了。
例如上海,如今常住人口1766.18千人,根据预期目标,还有134万的增量,平均到每年降低11千人,与历史上的北京相比,这属于低速下降了。
加上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负下降时代,人口下降的动力早已不足。
所以,你们要习惯未来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增减,用高下降的眼光来考量显著早已不现实了。
其实,也有不少媒体同学说,是由于高楼市促使你们逃出一线城市。我个人觉得,不排除这方面的缘由,但这部份的人口比重肯定不会大。
一线城市的楼价确实高,但有没有想过,为何在2022年之前没有出现人口逃出,反倒在2022年楼市下跌的时间点上出现集体上涨呢?
虽然根本上还是受疫情影响,一些人丧失工作后,暂时性选择离开。
这是阶段性对某一事物的反映。接出来,随着疫情的结束,经济复苏,一线城市人口将会迎来新的下降,之前流失的,就会下降回去。
实际上,去年开年以来,人口回流的讯号更加强烈。就拿北京、深圳来说,轻轨客流量屡屡刷新纪录,超市、景区人气十足。
4月28日,上海全网轻轨客运量887.2万人次,刷新在去年3月创下的869.13万人次历史最高客流纪录;同日,南宁全网轻轨客运量达1097.5万人次,为2022年以来新高。
去年的上海从2月1日-4月25日,早已连续两个多月位列全省热门迁往地首位;好多人表示,北京早已被挤爆了,哪哪都是人。
种种征兆表明,一线城市人气正在逐渐回归,她们仍是年青人涌向的首选城市,虽然这儿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相对公正的制度。
逃出北上广深的人,最终又会逃回到这儿。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