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万亿地方债务化解规模:不是经济刺激,而是以时间换空间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资讯通览
信息描述
本文共2541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作者丨李宇嘉
李宇嘉地产笔记出品丨ID:liyujiadichanbiji
01
10万亿的地方债权化解规模,不是经济剌激,由于这个钱并不是掏出来花掉。这与2008年“四万亿”,2014-2018年PSL3.38万亿是完全不同的。
确切来讲,就是国家降低地方政府债权限额,降低的部份以更长的债权年限、更低的利率,置换地方的年限短、利率低的隐性欠款,或则讲“借新还旧”。
简言之,债权还是要还的,只是给地方喘息的余地,以时间换空间。
过去几年,我们主要坚持“化债中发展”,例如12个省市自治区不容许新增政府投资,这引起地方经济基本面修补困难,债权率更高了(债权/GDP),还债压力更大,并产生负反馈循环。
如今,思路开始调整为“发展中化债”。地方政府举借的债权,主要用在资产产生上,未来要在发展中盘活资产,加上经济变革,债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02
这次化债,对地方政府的开支,也有间接作用。
例如,财政部表示,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权支出从14.3万万元急剧降至2.3万万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万元减为4600万元,不到原先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少。
这样,流入地方的各类资金,就不用优先清偿到期的债权,造成必要的开支项目被锯掉,例如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
同时,地方政府就可以还清此前的一些债务了。另外,不适合的罚金、非税收入也增长了。其实,微观主体生产生活的基础成本上涨、营商环境变好。
对房地产来说,一方面政府可以还清对开发商的货款(例如开发商代建的中学、医院等);另一方面,房地产项目缺位的市政设施(例如断头路)可以到位了,在售项目也好卖了。另外,市政基础设施变好,开发商也乐意拿地了。
03
所谓隐性债权,是在法定债权预算之外,由地方政府实际承当或负有还清义务,方式上主要由地方城投平台或央企承当。
之所以未能通过正规渠道借债,就是由于这种欠款不符合债权举借的底线要求。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搞的一些形象工程、房地产项目、淘汰落后产能、非实体的产业园区等等。
于是,就绕路通过地方城投平台或央企承当,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城投债、非标融资、金交所等),成本也十分高。
例如,一些弱区域、弱资质城投平台的发债利率好多都到了年化6.5%左右,相比年初年化3%左右的利率高出了接近一倍。欠款的抵押物主要就是农地等不动产。
如今,这种债权纷纷到期,若根据市场化清算,城投平台或央企必需要变卖资产来偿付,必然引起作为抵押物的地价和楼市大幅度上涨,对房价止跌回稳不利。
隐性债权置换为显性债权,或则说台面下的债权置换为台面上的债权,阳光化的、低成本的债权。
一方面,地方就不须要清算不动产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乐意持有这种不动产,虽然名正言顺了,是地方的正规债权。这对于稳定地价和楼市很有利。
04
财政部明晰,这一次清除隐性债权之后,将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对新增隐性债权发觉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
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不能为了GDP政绩而违法借债,各个省市将陆续清零隐性债权,直接影响就是控制地方政府大规模以农地抵押违法融资,控制地方政府维稳地市、保住农地财政而“托底拿地”,为出让宗地而大规模投入资金收储等,这是落实9月末政治局大会提出的“严控增量”的关键。
只有控制增量供地,稳定存量地价,能够从源头上筑牢房价止跌回稳的地价基础。这对于地方城投的冲击比较大,未来要么变革为功能性央企、经营性央企,要么只能被市场出清了。
05
专项债发行额度降低,部份冲抵地方政府基金收入(主要是农地财政收入)增长,以及其对动迁安置、保障房建设等方面的冲击。
一方面,专项债用作城中村改建安置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农地储备和开发建设(包括项目资本金投入),这是房价止跌回稳的另一支有生力量,也能解决安置历史遗留问题(烂尾楼、保收楼),稳定对房价的预期和信心。
预计,月底及今年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降低,包括城中村改建加速,100万套货币安置落地。
另一方面,专项债在收储存量闲置低效用地的力度将在今年加强,这既是稳定地价的重要措施,也促使收储城中村宗地(原本拿来安置被回迁户),并由回迁主体用于兑现货币化安置,产生城中村改建资金闭环的重要资金来源。
06
债权置换的同时,隐性债权清零,前者无序扩张对财政基础的侵蚀、对公共开支的制约将有效去除。
一方面,地方政府回归公共服务职能,将宝贵的财政资源主要投向基层二保、公共服务补弱项、社保和民生事项等,微观企业生产和市民消费的成本将增长,消费意愿将会降低,包括住房消费。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追讨造成的“三角债”的连环债务问题得到解决,非常是地方政府对私企城投,政府和外企城投对房地产企业及上下游的债务,将从源头上开始解决。这有利于修补房地产上下游的资金链和行业良性循环、正常运转,背后也是千家万户的应得收入和消费开支。
在好多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开支方、最大的消费主体。债权循环上去之后,经济社会板结问题解决,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显著提高。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