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新大招!住建部、财政部联合通知,35 城城中村改造扩围至近 300 城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资讯通览
信息描述
原创刘晓博
房价又出大招!
日前,工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把今年确定的、以35个超大、特大城市为目标的城中村改建,扩围到近300个地级或以上城市。
城中村改建,可以理解为“新一轮棚改+大基建”。
对于300来个地级或以上城市的城中村,未来有三种处理方法:一部份拆除重建、一部份整顿提高、介于二者之间的拆整结合。
最核心的、意义最大的,其实是拆除重建。目的是降低住房存量、创造买房需求、推动新建商品房去库存,并通过“净地出让”的新模式增强地价,其他两类改建则可以去除安全隐患,创造出GDP。
国家的支持新政包括:列入地方政府专项转债支持范围,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城中村改建专项欠款,适用有关税费让利新政,鼓励商业建行根据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城中村改建房贷等。
其实,就是给低息资金支持。
城中村,是城市中集体用地上的原居民建筑,这种农地没有经过征地环节,建筑成本低、租金价位低,房子密度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看上去也不这么高大上。
官方明晰:新一轮城中村改建拆除重建的时侯,将采取“净地出让模式”,这是一句十分关键的话。
之前,城中村改建通常是民企主导,政府支持。民企跟村集体、村民磋商,谈出拆除重建的条件,包括每户补偿多少面积的房屋,补偿多少现金等。
在这个模式中,没有“土地中间商”,政府只获得税收和GDP增量,但效率不高,很容易推诿。
净地出让模式下,征地动迁的主体弄成了政府,政府跟村集体和居民磋商、补偿,领到净地以后招拍挂出让。这个模式下,政府成为农地中间商,将获取一定的农地价差。
由此带来一系列新变化:
第一,更有效率,推动更快;第二,有了农地交易的中间环节,地价将上升;第三,可以控制开发节奏,在房地产市场疲软期,政府先通过发债、拆除城中村,取回农地,可以不急着开发。
这似乎是“棚改2.0”。跟2016年到2018年的棚改1.0相比,有以下这个新特性:
第一,这一轮棚改以城中村为主;第二,采取净地出让模式,可以适当提升中心市区的地价、租金水平;第三,采用房票补偿模式,房票当然就是房子兑换券,回迁户拿来兑换商品房,帮助房子去化;第四,拉长棚改农地开发周期,进一步加强去库存的功效。
棚改之所以特别好使,是由于拆除了一批存量住房,创造了一批“必须马上买房”的当期需求,对房价支撑作用特别大。
如今,城中村改建从35个超大、特大城市扩大到了300来个城市。为何扩大?
由于普通地级市房价更冷,地方财政压力更大。城中村改建扩围,是宏观新政轰油门、楼市新政升级的里程碑。
工信部领导日前表示,明年将“新增施行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整修”。注意,这100万套不是总数,而是增量。
好多读者关心的是,新一轮城中村改建(棚改2.0),会不会形成2016年到2018年的惊人疗效,让普通地级市楼价也急剧攀升?
我认为不太可能。
这一轮房地产大调整,是1998年全面房改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调整,打破了好多人的“楼市信仰”。要重建这些信仰,难度十分大。在三四线城市重建这些信仰,更是基本不可能。
上图是1998年以来,中国每年的新增城镇人口数目。这个数据的多少,决定着购房人的多少。未来,每年能新增1100千人就不错了,而之前平均每年新增2200万左右。
所以大中小城市都有人口增量的时代过去了,人口增量主要在大城市,好多地级市的城区人口停止了增速。
上图是历年房子销售面积,未来能稳定在10亿平方米就相当不错了。
中国房地产行业产能严重短缺,继续维持之前的开发规模是不可能的。去产能是必须的,尤其是人口竞争力疲弱的三四五线城市,目前库存量十分大,即使不开发楼盘、不出让新的农地,卖上5到10年都未必能售完。
拆除一批城中村可以降低住房存量,促使去库存。但这同时意味着,杠杆(或负债)将不断向政府转移,须要发行好多国债、地方债。
假如棚改2.0力渡过猛,可能让短缺产能卷土重来,将来很难应付。
所以棚改2.0大机率是温和的,而不是“下猛药”。当着虽然是新政力度加强,所以对当前的经济、楼市和股市都是利空。但三四五线房价想回升,须要的时间很长,难度很大,除非出现大通胀。
未来房价有价值的城市也就20来个,并且还必须是中心市区。如今几乎每位城市,都出现了自己的松原化片区。
房价最有价值的,是北上深,其次是南京、杭州。
再往前,是上海、南京、苏州、天津、重庆、东莞、厦门、武汉、西安、郑州、宁波、长沙、合肥、济南、青岛等。西安、海口、三亚、珠海等的部份核心片区,也有一些价值。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