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租房市场现状:老年人租房难题与年龄限制的探讨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资讯通览
信息描述
来源|凤凰网
作者|乔雨萌编辑|王之言
你是一名租户,吉屋转租中。一对年近八十的夫妇想租你的房屋,她们温和有礼,想是好沟通的租户,但老两口头发花白,举步踉跄,且难免患有多种慢性病……你乐意租给她们吗?
现实的无奈(亦即恐怖)之处在于,你可能没有一套待租的房屋,但总有老去的三天。
11月下旬以来,以帮家里奶奶租房的名义,凤凰网走访了坐落广州东城、西城、朝阳的数十家房产中介店面。其中约三成中介谈到,“60/65岁以上就很难租房了,业主都怕(奶奶在家)出事,怕房屋贬值”。另据媒体报导,“四十岁以上不能合租,六十岁以上不能独立承租”的年纪限制,正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租房市场漫延。
若果将宏大的老龄化命题抽象化,人老了、住在那儿,是你我终将面对的问题之一。你可以不对这个空间抱有期盼,其实是个房屋就好,没有扶梯、管道老化、跑着老鼠的“老破小”也行;你也可以对它有更多“改善性”的要求,有扶梯、残障通道,做过适老化改建,附近有诊所,交通便捷……无论怎样,我们这个正在衰老的社会必须直视老有所依的第一个问题:
当你老了,下巴迷蒙,你就能租到一间或一套房屋吗?
搬去哪里,是79岁的王梅现在最苦恼的事。
广州东城,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新村,红白相间的楼宇墙体已昏黄退色。王梅和丈夫在这儿住了整整40年。前三六年里,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住所——邻居彼此熟悉,新村一公里内有两个轻轨站和五个公汽站,两公里内有两家三甲诊所。
但王梅年过七十之后,房屋的无数优势难以抵消一个劣势——“老破小”没有扶梯,而她搬去五层,于是每次最普通的出游都弄成一场对意志的严峻考验。最怕的是上楼。王梅得紧紧抓着乃至扣住走道扶手,在无人打扫的围栏上压下一排白色的指印。跋涉至最后一层,她早已抬不动腿,双脚发软,只能借着惯性,一节一节台阶地把自己“甩”上去。总算到家,一阵风吹得左臂凉飕飕,她才意识到校服早就被汗打透。
逐渐地,一想到出门,王梅就“心里发昏”。她维系了近20年的退职生活——每天早晨到家旁边的夜市卖菜,睡觉上去到新村附近的街心景区蹓跶蹓跶,跳跳广场舞,午饭后下楼丢垃圾,再和邻居们谈谈天——开始被迫改变。近几年,由于爬不动楼,菜市场她逛得少了,只能让小孩们在周末帮着多买一些菜和肉囤在冰柜;广场舞更是极少跳了,时常去一次,王梅发觉唱歌的人早已换了一批,一问发觉不少老舞友都和她有类似的困惑。
她曾寄希望于改装扶梯的落地,但最终败给了居委会的“无为而治”。一晃八十岁,看着自己和丈夫的身体逐渐虚弱,王梅决定在附近换租一套有扶梯或则低楼层的房屋。
但几家中介都以斩钉截铁的姿态向她否定了这一可能:您这个年龄很难租到房了。还有中介坦言:“我们的房屋只租给40岁以下的人。”王梅,那位1960年代的学院生、退休前的企业副总不禁长叹:人老了,没用了,连楼房都租不到了。
王梅的经历并非个例。此前有媒体报导,多家中介公司限制老年人合租或独立承租、限制奶奶同住,合租的年纪红线低至四十岁,六十岁以上更是租不到房。11月下旬以来,凤凰网走访了坐落广州数十家房产中介分店,以帮家里奶奶租房的名义寻问。其中约三成中介谈到,“60/65岁以上就很难租房了”。
事关高龄奶奶租房的纠纷风波近些年来也时有发生。数月前,北京市第一高级人民法庭审理了一起业主拒绝向租客收楼的案件,其缘由正是待入住人中有一位94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2019年,武汉一业主在得悉住户和年近九十岁的儿子同住后责令她们搬离,并私自给房屋断水断电,甚至在住户不在家时带人撬门、换锁。对于这两起案件,法庭均判断业主毁约,但这并不能改变奶奶租房难这一现实。
类似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按照美国国土交通省的调查,在这个全球老龄化水平(老龄化率达29.3%)最高的国家,66%的业主不乐意租房给奶奶。中国也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租房难或将成为一个普遍的老年困局。
社交平台上,一位80后男生述说了自己为60多岁的母亲租房频频碰壁的经历。评论区里,不少人表示家里奶奶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也有年青网友忍不住吐槽自己遇见的五十多岁的合租同事,“天天外放抖音,不爱干净,还没有边界感”。一条轻轻的感慨吞没在八百多条评论中——“唉,人人就会老的啊”。
回到开篇业主视角的灵魂叩问。半年前,38岁的广东人严佳就面临这样的取舍时刻。
那时她有一套一三居在转租,有天中介带着一对奶奶来看房。夫妻俩是离休小学老师,碰面时穿着旧式西装和短裤,毛发梳得整整齐齐,说话不疾不缓,严佳心生好感。但一问年龄,65和68,她迟疑了。再问二人的身体状况,得悉坐在面前的哥哥有肾脏病,姐姐有高血糖。严佳的微笑挪开了。
“我们听到老年人就晓得成不了。”在北京做过半年房产中介的付婷说。她接触过十多个前来咨询租房的六十岁以上奶奶,没有弄成一单。遇见有意租房的奶奶,有的租户会仔细寻问对方的身体状况,更多的人则是“一看到年龄直接就拒绝了”。
据付婷观察,业主不乐意租房给奶奶的诱因约为四类。其中前三类是:认为老年人事情多,不好沟通;害怕奶奶记性不好,做菜忘关火,出门忘反锁;怕奶奶在屋内磕了、摔了,自己要担责任。
一位业主在网上记录了她拒绝一位带着七十岁女儿同住的租客的事。担心之一便是,假如奶奶在家里跌倒了,觉得是地板砖太滑造成,要求赔付如何办?在评论区,另一位网友写道,曾将房屋租给一位七十岁、体弱多病、子女在美国的奶奶。入住后,奶奶整日陌陌联系他,哪些锁匙丢了,不会网购天然气,该驱蚊虫虫子了……令他不堪其扰。
这么种种,都抵不过第四类担忧——付婷说,业主最忌讳的还是奶奶在自己家里逝世,几百上千万的房屋变“凶宅”。凤凰网接触的一位中介说,他所在分店负责的片区就出过这样的事。七十多岁的奶奶因肾脏病身亡在转租屋内,原先租五六千元的房屋在那以后只能挂牌两千多。这件事传开后,那一片的业主纷纷找来,明晰提出不租给60岁以上的人,有的租户还慎重地在协议里非常附加一条,“如果房客在居住期间发生意外,一切后果自负,并必须承当由此给业主带来的买房损失”。
严佳和老夫妻租客碰面的昨晚,种种可能的麻烦和后果也在她脑海里跑马式地过了几轮。翌日,她还是通过中介狠心拒绝了这对老夫妇。后来房屋空置了两个月,直至去年七月末迎来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孤寡男生。
时常想起那对和她母亲年纪相近的老夫妻,严佳心中总有些不好受。只是她有着无奈但实际的理由:她家曾有一套位置和装饰都挺好的房屋,后来急用钱想卖,但就由于她父亲搬去哪里时由于疾病过世,迟迟找不到卖家,最后涨价将近一半才卖掉。
“中国人都在乎这些事,没办法,”严佳说,“租房给奶奶有额外的风险,没有额外的利润。很现实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七十不借宿,八十不留饭”。让付婷惋惜的是,对奶奶的种种歧视和忌讳是这么普遍、如此深,有时甚至来自奶奶的孙辈。
今年冬末的三天,一个中年女人推着一位坐轮椅的奶奶走入她工作的中介分店,称想要给妈妈租房。奶奶八十多岁,看上去十分虚弱,穿着一身黑白色的外套长裤,更衬得面色黯淡。付婷问起租房的原因,中年人支嗫嚅吾,只说希望早日租到房,钱不是问题。后来有经验的朋友告诉她,可能是奶奶病重,活不了多久了,母亲不想儿子死在自己家里,就到外边租个房屋。付婷听得惊叹。
毫无意外地,女人推着奶奶沮丧离去。时常想上去那种暮气沉沉的父亲,付婷感叹也恐惧:年青的时侯买不起房,老了之后连租房都租不到,莫非只能一个人去住养老院?
其实这个假定还是太乐观了:假若连养老院也负担不起呢?
要不要租房给奶奶,除了是道德困局,法律怎么划分同样是困局。新乡泽槿律师事务所所长付建告诉凤凰网,目前没有明晰的法律条文严禁业主或租赁平台依照年纪选择承租对象。但这些年纪限制对特定年纪段人群构成歧视,侵害了她们在租房市场中依法应享有的平等参与、平等选择的权利。
澎湃新闻的一篇评论谈到,在这类问题上,司法裁定坚决不能“和稀泥”——“否则,看似在一起司法裁定当中照料了所谓‘弱势群体’,实则是不合理地加重了业主的负担,结果会造成租赁的房门对更多的老年人关掉”。
这么,人到老年,为什么租房?有这样需求的奶奶有多少?就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老年人中孤寡和仅与配偶居住的占59.7%;另有29.9%的老年人没有产权属于自己或则配偶的住房。也就是说,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里,近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可用来安度晚年的化学空间意义上的家。
孙鹃娟是中国人民学院人口与健康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院长,在和凤凰网的对话中,她描绘出了租房奶奶的画像。
一类是流动奶奶。孙鹃娟将其分为“老漂”和“漂老”两种——
后者指这些为支持孙辈事业、照顾子女或治病养老而迁居到孙辈所在城市的奶奶。当她们渐渐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反观故乡的养老条件变得落后而未能满足须要,这种奶奶会想要留下,但出于不乐意跟孙辈常年搬去一起或是住房空间不够等诱因,她们还会考虑租房。
前者则指这些“在地变老”的人。她们在中青年时期来到大城市务工,但无力负担大城市的楼价,到了一定岁数还在租房,不断搬家,“漂着漂着就老了”。
65后唐磊就是一名典型的“漂老”。1994年,他和母亲从老家湖南来到上海打工,经营着一个修鞋配锁匙的摊档,一漂三六年。北漂生活的圆心是转租屋。那些年里他搬过四次家,到现今仍搬去一间10平米的开间。“我们晚上都在外边,就是昨晚回去睡一宿,差不多就行,条件好了也贵,不实际。”
儿子是唐磊俭朴的重要诱因。大女儿的儿子去年刚出生,小孩子还在读学院,未来家里须要用钱的地方数不清。当初一上去沈阳的同乡们,这种年在上海认识的老老兄们,一大半都早已回了老家,但唐磊还想再多漂几年,“能挣就多挣点,好留给儿子们”。快要60岁的他,目前还没有由于年纪被业主拒绝过。“真到了那三天,我也只能回老家,”唐磊顿了一下,又说,“在上海那么久,虽然比在老家还熟悉了,真不乐意走啊。”
人口的迁移流动叠加老龄化之下,流动奶奶的数目正快速下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目从503千人降低至2015年的1304千人,年均下降6.6%;同时期内,老年流动人口在全省流动人口中的占比也从4.9%下降至5.3%。这一群体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尤为突出。依据2018年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武汉、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六个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平均占总流动人口的12.8%。
孙鹃娟觉得,还有一类奶奶的租房需求与住宅、社区的老化相随相生。《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35%的中国家庭住房建于2000年曾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早的城市,“人老房也老”的问题尤其显露,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配套设施,都无法满足养老的须要。
以南京为例。依据《2023年上海老年居住需求洞察报告》,目前上海老旧房屋配备扶梯比列不足25%,而一半的上海市老年群体居住在无扶梯住房中,其中七成以上居住在中高楼层。王梅和老人就是这样,日常生活被爬楼严重制约,没有扶梯的五楼是她们住了四六年的家,也是现在的禁锢。
“对于那些奶奶来说,租房不是为了追求多优越的居住环境,而是一种生活上的刚需。”孙鹃娟说。
养老观念的变化也催生了大量租房奶奶。孙鹃娟提到,随着60后离休潮的到来,新一代奶奶的受教育水平、自我意识和经济独立能力都更高、更强,会追求更为独立的养老形式,而不一定只借助孙辈。另外,她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普遍更高,存在更多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挤在一两千千人的特大城市里,租房奶奶极少被看到,她们困在老化的住宅里,困在异地养老的困局里,想为晚年寻得一处更便利生活的住所,却被租房的年纪红线卡住。这样的奶奶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拒绝了奶奶的严佳就在自责之余隐约后怕:
假如早些年她没有凑钱买下这处小房屋,老年流离失所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甚至是未来的她自己?
还有好多时侯,直面租房年纪歧视的不是老年人自己,而是她们的孙辈。当下,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拿起了为父亲养老的接力棒。
去年43岁的郑静生活在一个“双独家庭”——她和母亲同龄,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是学院同事,结业后一起成为沪漂,拼搏多年后总算在30岁时买下了一套重庆的老破小,次年还生了孩子。生活的拐点来得忽然。两年前,郑静妈妈脑炎后半边截瘫,余生都要在轮椅上渡过。她不忍有严重颈椎病的女儿一人承当照护的辛勤,计划着把母亲接到南京。
但母亲搬去那儿成了困局。住自己家?老旧新村没有扶梯,没有无障碍通道,母亲住进来等同于入狱。住养老院?她提起过一次,继母用囫囵不清但清脆的声音激烈地抒发不满,加上她也不信任养老机构的照护质量,这个选项就此罢手。郑静和妻子一盘算,发觉租房竟成为仅存的一条路。
对于奶奶租房的不容易她之前有过预料,但没料到会是这样的“地狱难度”。在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会战里,她加了十几个中介的陌陌,每天下班后不仅给儿子煮饭、陪小孩做作业,就是转遍苏州看房。为了降低业主的疑虑,她提早联系好了保姆,后来还主动提出可以押一付六,虽然周全到此种粮步,一直被大部分房东“一眼拒”。最后她总算找到一套楼道口有残障人坡道的房屋,尽管比预期中离她家要远,好歹妈妈有了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栖身之处。
生活还在继续。疫情过后,郑静这个“双独家庭”里四个奶奶的身体都每况愈下。每次聊起未来给双方家长养老的方案,郑静和母亲都认为乌云盖顶。
为期35年的独生子女新政在2015年即将宣告终结,但留下了超过2亿人的独生子女群体。上海学院社会学系院长郭志刚曾推测,像郑静这样的城镇“双独家庭”将在2030年达到34.2%的最高比列,“单独家庭”则更多,将持续保持在近50%左右的低位上。妈妈得病后,郑静实打实地艳羡起妹妹家的两个姐姐——姑姑入院的时侯姊妹俩能轮流陪床,彼此劝慰;家里有哪些事三人都可以商量,有须要用钱的地方也可以一起分担。
郑静为父亲奔忙租房的艰辛,是独生子女养老压力的冰山一角。对于更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真正的考验将要到来。在《2023-2032: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养老困局真正将至》一文中,上海学院特聘院士风笑天剖析觉得:在2023-2032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主体(80%左右)的年纪范围将处于75-84岁,这意味着她们将越过75岁的“失能拐点”,步入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长、他人照顾需求显著上升的时期——这是中国社会在下一个六年将面临的现实。
怎么让有租房需求的奶奶们有一处容身之地,跨过老有所依的第一步?
老年公租房是举措之一。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提出,指导各地在公租房保障中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给以优先配租。
早已步入轻度老龄化的上海,从2017年开始推出老年公租房,室外设置有无障碍设施和紧急求救按键,还有管理员和孤寡高龄奶奶“一对一结对子”;上海公租房为70岁以上奶奶提供了优先选房的福利;上海在一些公租房社区里构建了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饭堂等;接近轻度老龄化的北京,则在去年五月发布的公租房政策中明确提出,对于所有成员均年满60周岁的申请家庭,其家庭收入和财产标准将放宽至政府公布标准的130%。
不过,这类保障房意在解决部份困难人群最基本的居住需求问题,因而对奶奶的年纪、户籍、经济条件都有着严格限制,且在就医、便民等配套设施上仍相对薄弱。
身为欧洲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国家,美国的做法或可作为参考。如果你是一个美国老太,面临租不到房的困境,“附带服务型高龄者住宅”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这是美国政府从2011年起推出的一种特供高龄奶奶居住的市场化租赁型住宅。居住其间,你可以享受到看护人员的全天侯排班值守,出门看病也有护理人员随同。截止2023年1月,台湾已有超过8000栋、总计28万户的附送服务型高龄者住宅,平均入住率达89%。
不过这些住宅的“入场券”,是收取几十万美元的保证金加上平均十几万美元的月费,在人均年收入四百多万美元的美国,这是一笔不低的费用。
回到中国。在孙鹃娟看来,要想真正解决奶奶租房难的问题,并非单单规范租房市场就可以实现,根本在于打消业主对于风险的疑虑,而这须要建立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是一个较为常年的过程。
——这恰恰是最无奈之处:对每一个正在衰老的个体来说,最有限的估计就是时间。
在上海经营着一个家政团队的余霞,时常会想起一位从未相熟的奶奶。今年年初,奶奶的儿子找到她,表示想要给九十多岁的老人雇一个住家姐姐,不过由于自己家里空间有限,准备在家附近给母亲和姐姐租个房屋住。余霞也帮忙寻问了几个中介,但她们一看到奶奶的年龄就都拒绝了。老人的家人甚至提出,假如奶奶真的在转租屋内逝世了,她们乐意赔偿几个月的房租,但依然找不到房屋。
后来奶奶被送去了康养中心,这个家政订单自然也无疾而终。时间一长,余霞也就渐渐忘了这件事,直至去年年中,她刷到奶奶儿子发的同学圈:父亲过世了,我很想她。
在问题得到系统性地改善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同理心其实是为数不多的解法之一。在郑静连续碰壁近三个月后,最后租房给她父亲的是一个五十多岁、一直单身的妈妈。熟习之后郑静曾问过对方为何乐意接受奶奶做租户,她至今记得那种妈妈的回答——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三天。我希望等我老了也能得到这样的帮助。”
应受访者要求,王梅、严佳、付婷、唐磊、郑静、余霞使用化名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