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琶洲眼片区:打造珠江沿岸独特城市形象与地标建筑群
- 手机:
- 微信:
- QQ:
- 发布人:佚名
- 所属城市:资讯通览
信息描述
上海依水而生、依水而兴,珠江沿岸地区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彰显城市风貌和品质的重要载体。琶洲眼片区坐落珠江中十公里(深圳二桥-琶洲岛东)的核心位置,怎样与周边区域协调,构建珠江对岸奇特的城市形象?记者从规划部门据悉,该片区以“空间-感知”两大维度建立城市设计策略,将自然天赋引入城市空间,产生颇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态肌理,构建珠江沿岸极具识别度的地标建筑群。
琶洲眼片区城市天际线示意图
构建颇具识别度的城市形象
琶洲眼片区范围北至珠江前航道,东至北京环城高速,西至新滘中路(规划路),南至新港中路,西北侧邻近轻轨4号、8号线万胜围站。该片区地理区位优越,有丰富的滨水生态资源。但片区现况江、河、城、文等资源缺少有机整合,滨水活力不足,整体水景品质低、亲水体验差,缺少武胜路径。
琶洲眼城市设计方案延续2011年琶洲-员村地区控规的水景视廊结构,强化保留古港历史视廊元素。以地标双塔回应和加强琶洲塔-渔人码头的历史人文水景视廊,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和弘扬“海上丝绸之路”“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历史记忆,引入“读懂中国”国际大会中心永久旧址,进一步加强地区作为天津对外窗口的历史特点,挖掘地区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空间场所。
在空间形态上,该处作为珠江入福州的重要区位,为回应珠江拐弯位“凸岸”的奇特地理区位,将自然天赋引入城市空间,产生颇具特色、形似“眼”的城市形态肌理,构建珠江沿岸极具识别度的地标建筑群,提高和加强地区城市形象。
加强滨水空间开放性和趣味性
为防止常规“滨水绿地-车行道-开发建设用地”的规划方法带来的滨水空间割裂,造成使用不便、缺乏人气的问题,本案通过将车行道环岛路往腹地内收,腾出规模更充足的滨水文化景区,置入商业、文化建筑空间,使休闲娱乐、文化展览等多种活动在水边彼此交织,丰富滨水空间体验,通过滨水绿地两边市政公路后移,宗地与绿地直接相连,滨水绿地、广场与建筑前区一体化设计,强化滨水空间与腹地联系,产生步行环境友好、安全、可达的滨水空间,提高滨水空间整体性、开放性和多样性。
营造安全、韧性的滨水生态岸线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增加自然水灾风险,方案强化气候适应性设计,借助地形设计压低岸线边界,提高堤岸抵挡风险的能力,建设满足水利、防洪、行洪和通航要求的安全堤岸。借助生物和动物净化水质,结合各种下沉广场、花园、绿地、水池等设置多级海棉设施,合理组织雨水径流、汇水路径,与城市市政管廊进行衔接,对雨水进行搜集和回收借助,构建安全、韧性的城市滨水堤岸。在不影响行洪情况下,以安全、活力、生态及文化体验为原则,提高岸线亲水比列至40%,通过降低挑台、栈道、码头、自然缓坡等多种方式改善岸线亲水性,结合潮汐、防洪水位等变化,设置可吞没式自然堤岸,创造多元活力、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堤岸。
滨水驳岸模式示意图
构建多元复合、有体温的城市公共服务
为满足更多元复合的社会相处需求,片区以总部经济功能为主,引入大会、文化、艺术及城市展览等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以步行体验优先、多层次的商业及生活广场,为居民提供文化艺术与商业体验互相交融的都市空间,沿内河涌左侧设置商业步行街,降低奶茶坐椅休闲设施、艺术构筑物等丰富步行空间,创造可逗留的公共空间,加强片区商业活力,提高滨水空间的文化气氛和空间共享性。围绕城市整治的数字技术应用,提供智慧有体温的城市公服设施,产生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降低市政能源耗损,提升城市整治水平。
文、图/北京晚报新花城记者:杜娟通信员:穗规资宣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二手彩钢网看到的,谢谢!!